
(1).推算歲時節候。《左傳·文公元年》“歸餘於終事則不悖” 唐 孔穎達 疏:“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曆謂之步曆。”
(2).指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新唐書·儒學傳上·孔穎達》:“及長,明 服氏 《春秋傳》、 鄭氏 《尚書》、《詩》、《禮記》、 王氏 《易》,善屬文,通步曆。”
“步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推算歲時節候,即通過天文觀測和計算确定季節、節氣等時間節點。該詞源自天體運行規律,如《左傳·文公元年》唐孔穎達疏提到:“日月轉運于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曆謂之步曆”。古人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迹,制定曆法以指導農事和社會活動。
引申含義
也指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即曆法推算的具體技術體系。《新唐書·儒學傳上·孔穎達》中記載孔穎達“通步曆”,即精通曆法推算的學問。
注意:該詞常被誤寫為“步履”(指行走的步伐),但二者含義完全不同。“步曆”屬專業術語,主要用于古代天文曆法領域,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新唐書》等來源。
《步曆》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腳步行走的記錄”或“步履的曆史”。它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情的經曆與曆史。
《步曆》的部首是“辶”(辵),“辶”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行走”。它的左邊的部分是“止”(⺍),表示“腳步停止”的意思。“止”和“辶”分别是3畫和3畫,所以《步曆》一共是6畫。
《步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發展過程中經曆了演變。在古代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步曆”,其中的“曆”是古代表示“曆史”的字符。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步曆》的字形會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文中,字形更加古樸且簡化。文字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字形的變化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發展。
1. 他的步曆表明他曾經曆了種種困難,但最終取得了成功。
2. 通過研究曆史的步曆,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
步履、步伐、曆史、曆程、步行、記錄
曆程、經曆、過程
充實、開創、新時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