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庶民,百姓。《管子·國蓄》:“人君鑄錢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後漢書·黨锢傳·劉祐》:“民庶窮困,州郡累氣。”《周書·王子直傳》:“ 淮 南民庶因兵寇之後,猶聚為盜。” 宋 範仲淹 《奏贖法等三事》:“臣請陛下日修至仁之德,下及民庶。”
“民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普通百姓或庶民,與統治者、貴族階層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民庶”即“庶民”,指社會中無官職、非貴族的普通民衆,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販等群體。該詞強調民衆的廣泛性和基礎性,常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社會結構。
“民庶”是古代社會分層概念的核心詞彙,反映了民衆在政治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語境中可類比“普通群衆”,但需結合具體場景使用。
民庶(mín shù)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意義。民指的是百姓,庶指的是大衆、平民。合在一起意味着百姓中的普通人。
民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民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并且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個,表示一個人的形狀。而庶的部首則是廣,表示一個房屋的形狀。整個漢字有8個筆畫,其中民部3畫,庶部5畫。
民庶這個詞語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具有悠久的曆史背景。它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起初,民庶是用作國家管理百姓民衆的稱呼,後來延伸為普通人民的代稱。
在繁體字中,民庶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一些繁體字版本中,庶部的“廣”字部分會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與現代不同的差異。民庶這個詞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在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民庶(mín zhù)”。庶字的發音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有變化。
例句:
1. 這本書是為民庶寫的,很容易理解。
2. 民庶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幸福感也增加了。
組詞:
1. 民衆 (mín zhòng):指人民大衆,與民庶含義相似。
2. 平民 (píng mín):指社會中的普通百姓,在具體意義上與民庶相近。
近義詞:
1. 庶民 (shù mín):指人民中的普通百姓,與民庶義近似。
2. 百姓 (bǎi xìng):指社會中的廣大民衆,與民庶含義相類似。
反義詞:
1. 貴族 (guì zú):指社會上的貴族階層,與民庶的地位和身份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