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蛻皮。 清 蒲松齡 《農桑經·補蠶經·飼養》:“無論至老不齊,且眠蠶被桑久蓋,以漸不能退皮,大眠後必多遊走。”
(2).指蛇、蠶等脫下的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細紋薄影,是為蛇退皮。”《歧路燈》第六一回:“兩堆鼢鼠皮,幾條蛇退皮。”
“退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動物蛻皮的過程
即蛇、蠶等動物通過脫去舊表皮完成生長的自然現象。例如《農桑經》中提到,蠶若無法正常退皮,會導緻後續發育異常。
指蛻下的表皮
特指蛇、蠶等動物脫落後的皮。如《徐霞客遊記》中描述“蛇退皮”的形态,以及《歧路燈》提到的“蛇退皮”作為物品。
需注意,“退皮”在部分方言或口語中可能與醫學上的皮膚脫屑混淆(如提到的皮膚病症狀),但傳統釋義僅針對動物蛻皮現象。
退皮(tuì p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包括兩個字:退和皮。
退(tuì)是由部首辵和筆畫七構成的,辵表示行走,七個筆畫代表其寫法。其意思指向後退、撤回、離開現場和減弱等。
皮(pí)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總共有五個筆畫。它代表着人和動物皮膚表面的幹燥剝離。此外,皮還是指由動物皮膚經過加工處理後成為的皮革材料。
退皮這個詞的來源是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在古代,退皮是用來形容動物的皮膚幹燥剝離的情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被引申用來描述行為與動作,意味着某人撤回、離開某個地方或減弱某種情況。
在繁體字中,退皮的寫法為「退皮」,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退」字還可以寫作「迍」。而「皮」字也有「皮缺」的寫法。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不同形态。
以下是一些關于「退皮」的例句:
1. 他犯了錯誤,但是主動退了皮。
2. 這個地方人氣太旺了,我決定退皮,找個安靜的地方。
3. 熱天的時候,我的腳底常常會退皮。
除了「退皮」這個詞,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組詞:退潮、退縮、索退、退避
近義詞:撤回、離開、減退
反義詞:前進、留下、加強
以上就是關于「退皮」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詞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