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收斂。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有廢疾中貴人,在郡寄居,多沽私酒……公始善諭之,俾自悛戢。”
“悛戢”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uān jí,其核心含義為悔改并收斂行為。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詞語結構
整體釋義
二字組合後,強調在意識到錯誤後,不僅内心悔悟,更在行動上主動收斂或停止不當行為。多用于描述人改正惡習、約束言行的過程,帶有積極向善的意味。
使用提示: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用法,可參考詞典來源進一步查閱。
《悛戢》(quān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從錯誤的行為中悔過改正,放棄過去的錯誤行徑,希望重新開始,修正自己的過失。
《悛戢》由兩個部首組成:悛(忄部)和戢(戈部)。其中,悛由8畫組成,戢由10畫組成。
《悛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蕩》篇,被認為是詩經中的一首歌曲。繁體字寫作「悛戢」。
在古代,「悛戢」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悛可能會寫作「犬全心」,戢可能會寫作「犬矢戈」。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開始努力悛戢,向家人道歉,争取重新做人。
悛戢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形成新的意義。例如:
悛戢反省、悛戢反思、悛戢慎獨等。
近義詞包括:悔過、悔過自新、反省改過等。
反義詞包括:固執、不悔過、不反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