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悛戢的意思、悛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悛戢的解釋

悔改收斂。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有廢疾中貴人,在郡寄居,多沽私酒……公始善諭之,俾自悛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悛戢(quān jí)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動詞,由“悛”與“戢”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悔改并收斂(惡行),強調行為上的改正與自我約束。以下從釋義、字源、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源分析

  1. 悛(quān)

    《說文解字》釋為“止也”,本義為停止、終止,引申為悔改、改正過錯。如《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指長期作惡而不悔改。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中華書局影印版)。

  2. 戢(jí)

    本義為收藏兵器(《說文》:“戢,藏兵也”),引申為收斂、止息、約束。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形容收斂翅膀。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3. 合成詞“悛戢”

    二字結合後,構成同義複合詞,強化“悔悟并收斂惡行” 之意,多用于描述對錯誤行為的徹底改正與自我約束。


二、經典文獻用例

  1. 《宋史·範純仁傳》:

    “(純仁)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納後而親女色。願太皇太後保佑聖躬,悛戢小過。’”

    此處指勸誡皇帝收斂微小過失,自我約束。

    來源參考:《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清代法制文獻:

    部分判牍中可見“悛戢”用于描述犯人悔過自新、收斂惡習,如“倘能悛戢,許以自新”。

    來源參考:《刑案彙覽三編》(清代祝慶祺編,北京古籍出版社)。


三、現代權威辭書釋義


四、語義關聯與近義詞


五、語言學視角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此類由兩個近義單字合成的複合詞(如“悛戢”“收斂”),多見于中古至近代漢語,通過語義疊加強化表達效果,反映漢語詞彙的雙音化趨勢。

來源參考: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5頁。


悛戢作為書面語詞彙,承載了深厚的倫理與法制文化内涵,其權威釋義與經典用例均指向“悔悟過錯并約束行為”的積極修正态度,適用于描述個人修養、道德規勸及司法教化等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悛戢”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uān jí,其核心含義為悔改并收斂行為。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詞語結構

    • 悛(quān):本義指悔過、改正錯誤,常見于成語“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戢(jí):原指收斂兵器,引申為停止、約束行為,如“戢怒”表示抑制怒氣。
  2. 整體釋義
    二字組合後,強調在意識到錯誤後,不僅内心悔悟,更在行動上主動收斂或停止不當行為。多用于描述人改正惡習、約束言行的過程,帶有積極向善的意味。

使用提示: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用法,可參考詞典來源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凹心硯吧吧拔親避劫博極不知人丹桂遞毀惡憚額顱貳負放去凡陋騑服楓橋夜泊付火寒暑針喝攔何限後會無期獎牌疾鬥積流迥闊酒花酒簏九山開警炕柴竈虧賊老眼光掠頭廉公袴劉阿鬥猛惡秘密教磨喝樂末欄粘合劑配稱篇題鉗錘秦豔人緣入覽喪服珊瑚蟲繕生睡菜厮搏私就頌美逃債台踏謠娘同等對待土社亡命之徒伍列詳明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