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寒暑表。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二節:“政府之良否,恒與國民良否為比例,如寒暑針之與空氣然。”參見“ 寒暑表 ”。
“寒暑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定義
寒暑針即“寒暑表”,是早期對溫度計的稱呼,用于測量氣溫冷熱變化。其名稱由“寒”(冷)和“暑”(熱)構成,體現測量溫度的核心功能。
出處與例句
該詞可見于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中的比喻:“政府之良否,恒與國民良否為比例,如寒暑針之與空氣然。”此處以寒暑針的靈敏性類比政府與民衆的關聯性。
現代使用情況
當代漢語中,“寒暑針”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溫度計”或“寒暑表”替代。但在部分方言或曆史文獻中仍可能保留這一表達。
相關擴展
“寒暑”本身可指代一年四季(如“曆經寒暑”),或直接表示冷熱變化(如“寒暑交替”),與“寒暑針”的語義背景有一定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中國積弱溯源論》等曆史文本。
《寒暑針》這個詞指的是針灸中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而選用的不同的針刺方法和穴位,用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促進健康。
《寒暑針》的拆分部首為寸(cùn)和針(zhēn)。寒的筆畫為5畫,暑的筆畫為10畫,針的筆畫為9畫。
《寒暑針》是針灸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的是根據不同季節調用不同的針刺方法和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即寒暑指冷和熱的季節。在不同的季節,人體的陰陽之氣會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在針灸治療中進行相應的調整。
《寒暑針》的繁體寫法為「寒暑針」。
《寒暑針》的古時漢字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醫生在夏季為我選擇了適合的《寒暑針》穴位,幫助我緩解了身體的不適。
溫針、毒針、經絡針、三焦針等。
氣候針、季節針。
常規針、統一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