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寒暑表。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二節:“政府之良否,恒與國民良否為比例,如寒暑針之與空氣然。”參見“ 寒暑表 ”。
寒暑針是漢語中對溫度計的舊稱,指用于測量氣溫變化的儀器,其名稱源自對"寒""暑"兩種極端溫度的概括性表述。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是近代科學概念與傳統漢語詞彙結合的産物。
從構詞法分析,"寒暑"二字取自《周易·系辭》"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指代溫度變化規律;"針"則源于早期溫度計通過汞柱或酒精柱的升降指示刻度,形似指針運動。這種命名體現了漢語通過具象化手段轉譯科學概念的典型特征。
在應用層面,寒暑針自19世紀傳入中國後,主要應用于氣象觀測、農業耕種和航海導航。據《清史稿·天文志》記載,光緒年間江南制造局已開始批量生産寒暑針,用于各地氣象站建設。其刻度采用中國傳統十二時辰制與攝氏溫标并行的雙軌制,這種特殊形制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科技館。
現代漢語中,"寒暑針"作為曆史詞彙仍保留在方言和文學作品裡,如老舍《四世同堂》中就有"看寒暑針已降到零下"的描寫,印證了該詞在民國時期的社會通用性。
“寒暑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定義
寒暑針即“寒暑表”,是早期對溫度計的稱呼,用于測量氣溫冷熱變化。其名稱由“寒”(冷)和“暑”(熱)構成,體現測量溫度的核心功能。
出處與例句
該詞可見于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中的比喻:“政府之良否,恒與國民良否為比例,如寒暑針之與空氣然。”此處以寒暑針的靈敏性類比政府與民衆的關聯性。
現代使用情況
當代漢語中,“寒暑針”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被“溫度計”或“寒暑表”替代。但在部分方言或曆史文獻中仍可能保留這一表達。
相關擴展
“寒暑”本身可指代一年四季(如“曆經寒暑”),或直接表示冷熱變化(如“寒暑交替”),與“寒暑針”的語義背景有一定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中國積弱溯源論》等曆史文本。
白檢擺撲屏絕柴竈姹女超類絕倫車牀初醮黮黭忉利風磴分位工作午餐狗腳冠絕海陵鶴算黃鶴醉翁會雜婚親昏恣皎質掎奪結匈旌木儆省救護車舊司恇惶了理兩淛蓮蓬頭連阡累陌理賞立事路易十六旅伴鋁礦滿聽眉山幕從牽紅絲入頭桑皮說詞四渎夙興昧旦素子廷訊通貨緊縮頑固堡壘穩足沃潤蕪梗無述戊戌維新下車伊始鄉議蝦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