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逃責臺 ”。即 洛陽 南宮 簃台 。 周赧王 避債逃于此,故名。《太平禦覽》卷一七七引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 周赧王 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於民,無以歸之,乃上臺以避之。故 周 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故 洛陽 南宮 簃臺 是也。”《晉書·食貨志》:“ 王赧 雲季,徙都 西周 ,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於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臺以避其責, 周 人謂王所居‘逃責臺’者也。”參見“ 逃責 ”。
“逃債台”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現多用于形容負債累累、難以償還的困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逃債台(拼音:táo zhài tái)字面指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為躲避債務藏身的高台。現代引申為逃避債務的行為或處境。
此典故衍生出成語“債台高築”,形容負債極多、難以償還的狀态。例如《漢書》提到“周赧負債,逃身謻台”,清代林朝崧詩作《避債台歌》也引用了這一典故。
逃債台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是周朝南宮建築群的一部分,現為曆史遺迹。
總結來看,“逃債台”既是特定曆史事件的産物,也是漢語中描述經濟困境的生動比喻。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古籍或洛陽地方史志。
逃債台是一個成語,意指為了逃避債務而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它形象地比喻一個人逃避債務,不履行還債的責任。
逃債台可以分為三個部首:辶、貝、口。
拆分後的筆畫為:辶(3畫)+ 貝(4畫)+ 口(3畫)= 10畫。
逃債台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一書中的一則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欠下債務,為逃避還債,竟然做了一台精緻的木匣子下到井口,自稱在泥水深處還債,因而得名為逃債台。
逃債台
逃債台在古代有時候也被寫作「逃礵臺」,其中「礵」為「迮」的古字形,表示逃避、避開。
他不想還債,卻在逃債台上玩弄花招。
逃避、債務、方法、手段、履行、責任
躲債、逃債、拖欠、逃債潛台詞
還債、履行債務、守信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