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次毀廢。《隋書·禮儀志二》:“ 文宣帝 受禪,置六廟…… 獻武 已下不毀,已上則遞毀。”
遞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依次毀廢”,主要用于描述按照順序逐步廢除或破壞事物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遞毀指按照時間、等級或其他順序,對事物進行逐步毀壞或廢止。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禮儀制度、宗廟體系等場景的調整。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與示例
該詞在《隋書·禮儀志二》中有明确記載:“文宣帝受禪,置六廟……獻武已下不毀,已上則遞毀。”意為文宣帝建立六廟制度時,規定獻武帝以下的廟宇保留,而更早的廟宇按順序廢除。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宗法制度中,例如調整宗廟供奉的祖先順序時,需按規則遞毀舊廟;亦可用于描述其他制度性改革中的逐步廢止行為。
遞毀是帶有順序性和制度性的廢止行為,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應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遞毀:傳遞、遞送破壞物品、毀壞之物。
部首:辶
筆畫:11畫
遞毀由“遞”和“毀”兩個字組成。
遞毀(注:在繁體中,毀的部分使用了“犭”作為部首)。
在古時候,遞毀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1. 他遞毀了一封匿名信給對方,引起了很大的麻煩。
2. 這個包裹裡裝着遞毀的文件,必須小心處理。
遞送、傳遞、物品
破壞、損毀、破敗
保存、維護、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