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稟性。《三國志·魏志·裴潛傳》“ 鹹熙 中為尚書僕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嚴幹 字 公仲 , 李義 字 孝懿 ,皆 馮翊 東縣 人也。 馮翊 東縣 舊無冠族,故二人并單家,其器性皆重厚。”《晉書·成都王穎傳》:“ 穎 形美而神昏,不知書,然器性敦厚,委事於 志 ( 盧志 ),故得成其美焉。”《北史·蕭寶夤傳》:“ 寶夤 器性溫順,自處以禮。”
“器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ì xì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器性”由“器”和“性”二字組成:
“他雖不善言辭,但器性純良,深得衆人信賴。”
“器性”是一個兼具能力與品性雙重含義的詞彙,常用于評價人物的内在特質,尤其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書。
《器性》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事物内在的性質或特征。它可以描述一個事物的本質、特性和特質。
《器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性”,其中“口”是部首,表明了與聲音、嘴巴等事物有關;而“性”則是構成這個詞的部分,表示與性質、特征等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器性》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口”部的筆畫數為3畫,而“性”部的筆畫數為8畫。
《器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字形在繁體中與簡體沒有太大差别,仍然保持着“器性”的原始字形。繁體字形為「器性」。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字形有一些差異。據了解,《器性》在古代的寫法為「器㝵」。其中,「器」表示容器、器物;而「㝵」則表示本性、内在的屬性。
1. 這個人有着很強的領導器性,他總是能夠在困難的時候帶領團隊順利完成任務。
2. 這本書很好地展示了生命的器性,它讓人們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組詞:善器性(指人性善良);弱器性(指事物的性質較弱)。
近義詞:本性、天性、特性。
反義詞:外在、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