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稟性。《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严干 字 公仲 , 李义 字 孝懿 ,皆 冯翊 东县 人也。 冯翊 东县 旧无冠族,故二人并单家,其器性皆重厚。”《晋书·成都王颖传》:“ 颖 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然器性敦厚,委事於 志 ( 卢志 ),故得成其美焉。”《北史·萧宝夤传》:“ 宝夤 器性温顺,自处以礼。”
“器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ì xìng,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器性”由“器”和“性”二字组成:
“他虽不善言辞,但器性纯良,深得众人信赖。”
“器性”是一个兼具能力与品性双重含义的词汇,常用于评价人物的内在特质,尤其在古籍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史书。
《器性》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事物内在的性质或特征。它可以描述一个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特质。
《器性》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性”,其中“口”是部首,表明了与声音、嘴巴等事物有关;而“性”则是构成这个词的部分,表示与性质、特征等有关。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器性》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口”部的笔画数为3画,而“性”部的笔画数为8画。
《器性》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字形在繁体中与简体没有太大差别,仍然保持着“器性”的原始字形。繁体字形为「器性」。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字形有一些差异。据了解,《器性》在古代的写法为「器㝵」。其中,「器」表示容器、器物;而「㝵」则表示本性、内在的属性。
1. 这个人有着很强的领导器性,他总是能够在困难的时候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任务。
2. 这本书很好地展示了生命的器性,它让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组词:善器性(指人性善良);弱器性(指事物的性质较弱)。
近义词:本性、天性、特性。
反义词:外在、表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