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物象。 晉 道恒 《釋駁論》:“僕曾預聞佛法沖邃,非名教所議;道風玄遠,非器象所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
“器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文獻角度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器”指代具體有形的器具或事物,“象”則包含形象、象征、表象等意涵,組合後多用于描述器物呈現的形态或承載的抽象意義。
從詞源學分析,《辭源》指出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常與“道”相對,如《周易·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器象”可理解為具體事物展現的外在形态與内在規律。在《古代漢語辭典》中,該詞被收錄為“器物之表象”,特指禮器、儀器等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物品形制,如《周禮》所載祭祀禮器的紋飾規制。
語言學領域研究顯示,“器象”在魏晉玄學中發展為哲學概念,如王弼注《老子》時提出“器象雖殊,其緻一也”,強調具體現象與抽象本質的統一關系。此用法在《中國哲學大辭典》中被歸類為形而上學術語。
“器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具體闡釋,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詳細解釋:
“器象”讀作qì xiàng,核心含義指物象,即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具體形象。該詞常用于文學、哲學語境中,強調對事物表象的描繪或象征意義。
詞源與文獻依據
字義分解
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創作、藝術評論或哲學讨論中,例如描述青銅鼎等器物時,既指其物理形态,也強調其象征意義(如權力、文化)。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權威文獻(如、4)更傾向視為普通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或晉代佛學文獻。
倍招不與不至操斤客長彴脣輔相連畜妻養子瓷枕大塊頭鄧世昌妒女津煩腸放頭垓埏感染力更仆難盡合得來河清頌讙朱國滬指椒除解補激憤峻谷空勞口滑寬诏哭廟鲲鲸爛熟略獲莅蔔理對留計龍颡賣奸莽莽靡潤迷醉鴾毋墓阙納言士排袅潛畫樵蘇客且如乞命入宿森霄梢袋手足重繭司業頌谀沓浪瓦鬲圍子文榜卧箜篌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