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箜篌的意思、卧箜篌的詳細解釋
卧箜篌的解釋
樂器名。箜篌的一種。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樂》:“ 魏 高陽王 雍 美人 徐月華 ,能彈卧箜篌,為 明妃 出塞之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一》:“《高麗伎》,有彈筝、搊筝、鳳首箜篌、卧箜篌、豎箜篌、琵琶。”
詞語分解
- 卧的解釋 卧 ò 睡倒,躺或趴:卧倒。卧鋪。卧室。卧底(埋伏下來做内應,如“卧卧傳中”)。 * 。卧龍(喻隱居或尚未露頭角的傑出人才)。卧薪嘗膽(形容刻苦自勵,志圖恢複)。藏龍卧虎(喻潛藏着人才)。 把去殼的雞蛋
- 箜篌的解釋 古代來自西域的譯詞。一種撥弦樂器,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豎式兩種。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詳細解釋古代撥弦樂器名。有豎式和卧式兩種。《史記·孝武本
專業解析
卧箜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彈撥弦鳴樂器,具有獨特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卧箜篌(wò kōng hóu)指一種平置演奏的箜篌,區别于豎箜篌(豎抱演奏)和鳳首箜篌(弓形共鳴箱)。其形制特征為:
- 平置演奏:琴體橫卧于桌面或支架上彈奏。
- 七弦結構:早期為七根絲弦,後發展出更多弦數。
- 長形共鳴箱:琴身呈長方形匣狀,面闆設品柱或通品。
二、曆史源流
- 漢代起源:據《史記·封禅書》記載,卧箜篌源于漢代,由本土樂器演變而來,非西域傳入。
- 魏晉發展:魏晉時期成為宮廷雅樂樂器,《宋書·樂志》載其"施七弦,用撥彈之"。
- 唐宋演變:唐代吸收豎箜篌技法,宋代逐漸被新興樂器取代。
三、文化價值
- 禮樂象征:在《舊唐書·音樂志》中被列為"華夏正聲",代表中原傳統雅樂體系。
- 文學意象:常見于唐詩宋詞,如李賀《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即描寫其音色清越。
- 形制影響:其平置演奏方式為後世古琴、古筝的演奏形态提供借鑒。
四、考古實證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樂器實物,經考證為早期卧箜篌雛形,證實其本土起源說。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卧箜篌"詞條
-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第三章第二節
- 田青. 《中國古代音樂史話》[M].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9. 頁78-82
-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南卷》[M]. 大象出版社, 2006. 圖版67
網絡擴展解釋
“卧箜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弦鳴彈撥樂器,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卧箜篌是箜篌的一種類型,形制與琴瑟相似,但琴體上設有類似琵琶的“通品裝置”,屬于有品樂器。其名稱中的“卧”可能與其演奏時的橫置擺放方式有關。
二、曆史與形制特點
- 曆史發展
盛行于漢代至隋唐時期,宋代後逐漸失傳。唐代文獻如《酉陽雜俎》提到其用于演奏《明妃出塞》等曲目,而《新唐書》記載其被納入高麗伎樂。
- 結構特征
琴體長形,面闆設有多弦通用的通品,類似琵琶的品柱,是中國最早采用此類裝置的樂器之一。尺寸較瑟更小,通常為七弦,用撥片彈奏。
三、文化意義
卧箜篌不僅是音樂演奏工具,也出現在詩詞中,如唐代李商隱的《拟意》和明代石珝的《江都曲》均有提及,常與宮廷、邊塞等意象關聯。
四、其他釋義
在部分語境中,“卧箜篌”被引申為成語,比喻“隱藏才華”(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解釋仍以樂器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奏技法或複原研究,可參考古籍《樂書》或現代學術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富恤窮鄙累不勾沉迷不悟叱嗟傳風搧火楚肆點涴鼎士踧然東南豆牙菜嘟囔二稺翻思富室兒個子糓旦國舉寒年合肥宏整後肢戶曹混錯簡連瘕疝寂薎盡美盡善口供狼主蘭槐梨膏糖買功馬熏麼娘冥征拇印漚泊曝鰓乾兒欠資巧谀青紅起遣三奸沙步韶風邵侯瓜生面石墨飾羽世治受息貪忍庭庑土腔頑燥無偏無倚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