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9-1894)清末海軍将領。廣東番禺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曆任兵艦管帶、總兵,加提督銜。在中日黃海海戰中,率緻遠艦将士奮勇作戰,雖彈盡艦傷,仍下令加速撞擊敵艦吉野號,以求同歸于盡,不幸被魚雷擊中,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鄧世昌(1849-1894),字正卿,清末北洋水師将領,民族英雄。該詞條專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軍人,其名載入《辭海》《中國曆史大辭典》等權威辭書,詞性為專有名詞,拼音為"Dèng Shìchāng"。作為曆史人物專名,其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人物身份與事迹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緻遠艦管帶(艦長),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黃海海戰中,率艦沖鋒迎敵,因戰艦重傷沉沒而壯烈殉國。《清史稿·鄧世昌傳》記載其"臨戰以忠義相激勵,緻死不移"(來源:中華書局《清史稿》)。中國社會科學網收錄的近代海軍檔案顯示,鄧世昌在戰前已因治軍嚴明、訓練有素而受清廷嘉獎。
二、文化象征意義
該詞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标注為"曆史人名",其姓名已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代名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代史》教材将其定位為"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典範",教育部統編曆史課程将其事迹列入必修教學内容(來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
三、語言應用規範
根據《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姓名拼寫為"Dèng Shìchāng",在文獻引用時需遵循《GB/T 15834-2011标點符號用法》關于曆史人物名稱的标注規範。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姓名詞頻在近代史類文本中達0.0037%,屬專名高頻詞。
四、權威研究參考
中國曆史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鄧世昌的戰術決策體現了19世紀末中國海軍軍官的最高專業素養(來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4期)。其遺物"緻遠艦船鐘"現存于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來源:國家文物局數據庫)。
“鄧世昌”一詞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在漢語詞典中,“鄧世昌”作為專有名詞,特指清末海軍将領鄧世昌(1849-1894),廣東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曾任北洋水師緻遠艦管帶(艦長)。在中日甲午戰争黃海海戰中,率艦英勇作戰,壯烈犧牲,被追封太子少保銜,谥“壯節公”。
早年經曆
鄧世昌出生于官宦家庭,19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以全優成績畢業,成為首批近代海軍軍官。他主張海軍現代化改革,治軍嚴明,長期堅守崗位,極少歸家。
黃海海戰壯舉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戰争爆發。鄧世昌指揮的“緻遠”艦在彈藥耗盡、艦體受損後,下令全速沖向日艦“吉野號”,意圖同歸于盡。途中遭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拒絕救援,與愛犬一同殉國,全艦200餘名官兵犧牲。
曆史評價
他被譽為民族英雄,其犧牲激發了國人愛國熱情。光緒帝親撰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部分詞典提及“鄧世昌”引申為“才能出衆者”,但此用法極少見,且源于對其曆史貢獻的贊譽。實際使用中,該詞主要指曆史人物本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網頁來源。
安份守己敗訴包袱辯理避宼布帳草蓐綽開楚雅骀背大辣酥殚籌叨賴點數頂呱阿其所好販運割據稱雄寒谷橫單槐位黃腸黃目尊将類劫數難逃經生書舅媽究尋箕箒狷激覺星軍資庫鞠壤快報坤育憀悢獵射黎黑理虧心虛祿胙賣糖磨攪訛綳偏駕品酌黔江寝端傾搖懈弛邛郵少思伸坦疏稿踏高蹻逃號騰房天字第一號王恭柳偉績圬墁相持不下骁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