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陵墓前的石建築,通常左右各一。《新五代史·雜傳·張全義》:“ 全義 以謂 梁 雖仇敵,今已屠滅其家,足以報怨,剖棺之戮,非王者以大度示天下也。 莊宗 以為然,鏟去墓闕而已。” 清 恽敬 《黃太孺人墓表》:“然古列女之賢者,天下皆繪畫之,鐫於廟垣,刻於墓闕,凡以風示後世而已。”
墓阙是古代陵墓前的标志性石建築,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定義與結構
墓阙通常成對建于陵墓神道兩側,形似對稱的塔樓狀石質建築,最初源于建築群入口的木構标志物。其結構多仿照木建築,包含台基、浮雕柱枋、鬥拱及屋頂等元素,體現對宮室門阙的模拟。
功能演變
早期僅作為陵墓入口的标識,後逐漸承載祭祀、彰顯墓主身份等功能。例如,帝王墓阙象征等級,如漢代宮殿門阙用于瞭望守衛,墓阙則延續了這種權威象征。
曆史記載與文化意義
文獻如《新五代史》提及後唐莊宗鏟除墓阙的史實,清代恽敬的《黃太孺人墓表》則記載墓阙镌刻文字以傳世。著名實例如杭州嶽飛墓阙刻有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凸顯其道德教化作用。
詞源與名稱由來
“阙”本義為宮門兩側的瞭望樓,因建築中間留缺口作通道,故稱“阙”(與“缺”通),墓阙亦沿襲此形制特點。
總結來看,墓阙兼具建築藝術、等級制度與曆史文化價值,是研究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墓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墓碑和門檻。它通常用來指代古代祭祀、葬禮時供奉祖先或英雄的墓碑。
《墓阙》的部首是“阜”和“門”,拆解後的筆畫數分别為10畫和6畫。
《墓阙》的字形源于古代文字,具有悠久的曆史淵源。它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和禮儀,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
《墓阙》的繁體字形為「墓闕」。
在古代漢字書寫規範中,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墓阙》常以「墓廢」字形代替,其中的部首以「土」表示。
以下是使用《墓阙》的一些例句:
與《墓阙》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與《墓阙》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墓阙》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