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言士的意思、納言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言士的解釋

新莽 時所置尚書屬官。《後漢書·耿純傳》:“﹝ 耿純 ﹞父 艾 ,為 王莽 濟平 尹。 純 學於 長安 ,因除為納言士。” 李賢 注:“ 王莽 法古置納言之官,即尚書也。每官皆置士,故曰納言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言士”是一個相對生僻且未被現代權威漢語詞典普遍收錄的古代官職名稱或特定稱謂。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字源進行解析:

  1.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納(納):本義為收入、接受、采納。《說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從糸,內聲。”引申為采納意見、接受谏言。在官職語境中,常指負責聽取、接納臣民意見或谏議的職能。
    • 言:指言語、言論、谏議。
    • 士:古代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或指低級官吏、有某種技能的人。在官職名中,常指擔任具體職務的人員。
    • 合義:“納言士”的核心含義應指負責聽取、接納谏議或言論的官員或士人。其職能側重于信息的接收、整理與上達,類似于谏官或言官的輔助角色。
  2. 曆史淵源與官職背景

    • “納言”本身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名稱,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尚書·舜典》記載:“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此處“納言”負責傳達帝命、聽取下情,地位顯赫。
    • 後世如王莽新朝、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等,均設有“納言”官,多由侍中、門下省長官等演變而來,職責主要是侍從皇帝、傳達诏命、審查章奏、谏诤得失。
    • “納言士”可能是對擔任此類“納言”職能或在其下屬機構中具體負責接納言論、處理文書工作的較低級别官吏或士人的一種稱謂或泛指。它更強調其執行“納言”這一具體動作(接納谏議、言論)的身份。
  3. 現代理解與應用

    • 在現代漢語中,“納言士”已非通用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官制、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仿古作品)中。
    • 其含義需嚴格依據上下文判斷,但核心離不開“接納言論/谏議的士人或官員”這一基本定位。
    • 它區别于更高級别的“納言”(如侍中、門下侍郎等),暗示一種更具體、執行層面的角色。

“納言士”意指古代負責聽取、接納臣民谏議、言論或處理相關文書工作的士人或較低級别官吏。其名稱源于“納言”這一古老官職的核心職能“出納王命、采納下言”,後綴“士”則表明其執行者的身份或相對較低的層級。該詞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現代已罕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對“納”、“言”、“士”字的本義解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說文解字》 (雖為現代電子版,但内容基于經典原著)
  2. 《尚書·舜典》 (記載“納言”官職的最早出處):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尚書》
  3. 《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等 (記載後世“納言”官職的演變): 此類正史記載是研究古代官制最權威的史料。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相關權威曆史數據庫。
  4. 《通典·職官典》/《文獻通考·職官考》 (古代政書,系統記載曆代官職沿革): 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納言士”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常見解釋)

指言辭謙遜恭順、善于以溫和方式表達意見的人。

二、曆史官職(較少用含義)

指新莽時期(王莽政權)設置的尚書屬官,職能與文書傳達相關。

提示:現代語境下多采用成語解釋,若涉及曆史研究則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百支支便飯齒籍初指摧鋒陷陣皴皵脞説打圍地瓜短提铳返步反三角函數繙譯風寒分披缑山鶴鬼目菜華辯懷古懷思黃衣減竈交交關關記說闿切科徵口涎梁父吟鱗次栉比籠巾樓羅録籍命命鳥摩肩木室囊楮凝靜怕臊遷種僑劄起鬨秦和攘辟三結合三韻掃帚颠倒竪山魑禅位眚沴試黜手劄疏財重義碩果累累宛笃圍追堵截五細無煙鋼晞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