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如彼七緯,累璧重珠。” 北齊 劉晝 《新論·思順》:“七緯順度,以光天象。”
(2).指《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七種緯書。《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 清 羅惇曧 《文學源流》:“本朝 侯官 趙在翰 所輯《七緯》有傳本,不易購。”
"七緯"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複合概念,其釋義需從天文學與谶緯學兩個維度解析:
一、天文曆法範疇 指北鬥七星在黃道帶的運行軌迹,《續漢書·律曆志》記載:"七緯順度,曆數協則",此處以北鬥七星的緯行軌迹象征天體運行規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思玄賦》"覽烝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躬。增煩毒以迷惑兮,羌孰可為言己?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缤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中"七緯"即暗指天體運行秩序。
二、谶緯文獻體系 特指漢代附會儒家經典的七部緯書,包括: 1.《易緯》六篇:乾鑿度、稽覽圖等 2.《書緯》五篇:璇玑钤、考靈曜等 3.《詩緯》三篇:推度災、汜曆樞等 4.《禮緯》三篇:含文嘉、稽命征等 5.《樂緯》三篇:動聲儀、稽耀嘉等 6.《孝經緯》二篇:援神契、鈎命決 7.《春秋緯》十三篇:元命包、文耀鈎等 (據《後漢書·方術傳》注引《七緯》書目)
三、曆史流變考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璇、玑、玉衡以齊七政'",經漢代谶緯學家引申,形成"七經之緯"的文獻體系。清代學者皮錫瑞《經學曆史》指出:"緯與谶異,七緯乃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強調其與經學的衍生關系。
注:本文核心釋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987頁"七緯"詞條,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章專論谶緯文獻系統。
“七緯”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學術解釋來理解:
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合稱“七政”或“七曜”。這一概念源于古代天象觀測,認為這七個天體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迹(即“緯”)與人事吉兇相關。例如南朝鮑照《河清頌》用“如彼七緯,累璧重珠”形容天象的祥瑞()。
指漢代附會儒家經典的七種谶緯類書籍,包括《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這類緯書以神學解釋經義,内容涉及符箓、災異預言等,如《後漢書》記載學者樊英精通《七緯》推演災異()。此類文獻在東漢至魏晉時期盛行,後因内容荒誕逐漸失傳,清代趙在翰曾輯錄《七緯》傳本。
“緯”原指織布中的橫線,引申為對“經”的補充解釋。天文與文獻兩種含義均體現了古人通過自然現象或文本诠釋來探索宇宙規律的思維方式。現代研究中,“七緯”更多作為曆史文化現象被探讨()。
跋勅拜見錢半上日晝迸瀑菜華水抄更紙塵韻赤心相待重床疊架詞調促成調書帶丁差隄塞東來西去洞同防衛放縱馳蕩槁梧鞏鞏光導纖維規饬過頭鴻鹄猴刺脫懷衽蹇谔踐形家喻戶習矜怛金銀首飾九辯苦勞老眼昏花曆沴龍陽子弟緑袍蔓草荒煙盟緣麪杖麋鹿遊明暢明晰民居磨佗子牧羝飄簸蚍蜉撼大木戚裡清夢七卿沈菀世儒私豵獻豜讬筆托靠凸起武宿夜獻詞宵旰憂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