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辯的意思、九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辯的解釋

(1) 夏 樂名。《楚辭·離騷》:“ 啟 《九辯》與《九歌》兮, 夏康 娛以自縱。” 王逸 注:“《九辯》、《九歌》, 禹 樂也。言 禹 平治水土,以有天下……故九州之物,皆可辯數。”《山海經·大荒西經》:“﹝ 夏後開 ﹞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郭璞 注:“皆天帝樂名也, 開 登天而竊以下用之也。”(2)《楚辭》篇名。也作《九辨》。 漢 王逸 《〈九辯〉序》:“ 宋玉 者, 屈原 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 唐 陸龜蒙 《讀襄陽耆舊傳》詩:“《離騷》既日月,《九辯》即列宿。”後亦作為吊亡哀傷的文章之代稱。 宋 蘇轼 《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太皇太後閣》之一:“願儲醫國三年艾,不作沉 湘 《九辯》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九辯”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作為《楚辭》篇名(主要含義)

  1. 作者與背景
    《九辯》是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創作的長篇抒情詩,收錄于《楚辭》中,共250餘句。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認為,宋玉作此篇是為憫惜其師屈原而述志。

  2. 主題與内容

    • 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悲秋”為主題的經典作品,通過描繪草木凋零、山川蕭瑟的秋景,抒發詩人“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
    • 詩中融合了個人身世飄零之痛與對現實黑暗的批判,如“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等句,體現了高潔志向與現實的矛盾。

二、作為古代樂曲名

  1. 起源與記載
    《九辯》相傳為夏代樂曲,與《九歌》并稱。《楚辭·離騷》提到:“啟《九辯》與《九歌》兮”,王逸注稱其為禹樂,後由夏後啟從天上帶回人間。

  2. 神話色彩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夏後開(啟)曾獻三位女子于天,得天帝所賜《九辯》《九歌》。


三、作為成語的争議解釋

部分詞典(如)提到“九辯”作為成語,表示“反方觀點九次無法被駁倒”,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文獻或主流研究,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九辯”的核心含義是宋玉的楚辭名篇,兼具文學價值與曆史意義;其次為上古樂曲名。若需進一步了解詩歌内容,可參考《楚辭》原文或白話譯本(如、10)。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辯是一個漢字詞,常用來形容某個問題或事物有九個不同的方面或觀點。下面是關于九辯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九(乙+二),代表數字九。 - 辯(辛+辛+刀),包含兩個辛部首和一個刀筆畫。 來源: 九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學者根據漢字的意義創造的詞語。 繁體: 九辯(輛)是九辯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九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保持相似。 例句: 1. 這個問題有九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2. 學術界對這個理論進行了九辯,目前仍無定論。 相關詞語: - 觀點:意見,看法。 - 方面:某物或某事物的不同方向或側面。 - 觀點:針對某個問題或事物的看法或意見。 - 辯論:對某個問題或主題進行辯論或讨論。 希望這些信息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