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哲學術語。體現人所天賦的品質。《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唐 韓愈 《答侯生問<論語>書》:“聖人踐形之説, 孟子 詳於其書。” 清 曾國藩 《送劉椒雲南歸序》:“使夫一身得職,而天地萬物,各安其分。以位以育,以效吾之官司,所謂踐形者也。”
“踐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尤其在孟子思想中具有深刻内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踐形”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為:“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内在修養将天賦的道德品質充分體現于外在言行與形貌。這裡的“踐”指實踐、實現,“形”指人的形體與外在表現。
天人合一的内在要求
孟子認為人的形色(容貌、行為)本于天性,但普通人可能受欲望遮蔽,隻有聖人能通過擴充内在的仁、義、禮、智(即“四端”),使外在表現完全符合天性本質。
修養境界的體現
這一過程包含兩個層面:
動态實踐過程
不同于靜态天賦論,“踐形”強調通過持續實踐(如“集義”“養氣”)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正如韓愈所言“聖人踐形之說,孟子詳于其書”。
部分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通過行動證明才能”,這屬于詞義的現代泛化用法,與哲學原義存在差異,需注意語境區分。
《孟子·盡心上》原文: $$ 形色,天性也;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
建議對哲學概念感興趣者參考《孟子》原文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經典注疏,以深入理解其思想體系。
踐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實踐化”、“将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它強調理論知識要通過實際行動來驗證和實現。
踐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彳”,其中“足”表示與腳有關,表示行動的意思;“彳”表示行走,表示行動的過程。
根據筆畫計數法,踐形這個詞共有8畫。
踐形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五年》中,意思是指“尊德遠行”。後來,踐形的意義逐漸延伸為将理論付諸實際行動的意思,成為重要的哲學概念。
踐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踐形」。
在古時候,踐形的寫法為「踐形」。字形上,踐形在“足”字下面加上一個表示行走的“止”字,表示行動。
1. 我們需要把學到的知識踐形,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
2. 隻有通過踐形,我們才能将理論中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 實踐
- 轉化
- 知識
- 行動
- 實施
- 實行
- 空談
- 紙上談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