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如彼七纬,累璧重珠。” 北齐 刘昼 《新论·思顺》:“七纬顺度,以光天象。”
(2).指《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七种纬书。《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 清 罗惇曧 《文学源流》:“本朝 侯官 赵在翰 所辑《七纬》有传本,不易购。”
"七纬"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复合概念,其释义需从天文学与谶纬学两个维度解析:
一、天文历法范畴 指北斗七星在黄道带的运行轨迹,《续汉书·律历志》记载:"七纬顺度,历数协则",此处以北斗七星的纬行轨迹象征天体运行规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思玄赋》"览烝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躬。增烦毒以迷惑兮,羌孰可为言己?私湛忧而深怀兮,思缤纷而不理。愿竭力以守谊兮,虽贫穷而不改。"中"七纬"即暗指天体运行秩序。
二、谶纬文献体系 特指汉代附会儒家经典的七部纬书,包括: 1.《易纬》六篇:乾凿度、稽览图等 2.《书纬》五篇:璇玑钤、考灵曜等 3.《诗纬》三篇:推度灾、汜历枢等 4.《礼纬》三篇:含文嘉、稽命征等 5.《乐纬》三篇:动声仪、稽耀嘉等 6.《孝经纬》二篇:援神契、钩命决 7.《春秋纬》十三篇:元命包、文耀钩等 (据《后汉书·方术传》注引《七纬》书目)
三、历史流变考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经汉代谶纬学家引申,形成"七经之纬"的文献体系。清代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指出:"纬与谶异,七纬乃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强调其与经学的衍生关系。
注:本文核心释义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987页"七纬"词条,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章专论谶纬文献系统。
“七纬”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学术解释来理解:
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合称“七政”或“七曜”。这一概念源于古代天象观测,认为这七个天体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即“纬”)与人事吉凶相关。例如南朝鲍照《河清颂》用“如彼七纬,累璧重珠”形容天象的祥瑞()。
指汉代附会儒家经典的七种谶纬类书籍,包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这类纬书以神学解释经义,内容涉及符箓、灾异预言等,如《后汉书》记载学者樊英精通《七纬》推演灾异()。此类文献在东汉至魏晋时期盛行,后因内容荒诞逐渐失传,清代赵在翰曾辑录《七纬》传本。
“纬”原指织布中的横线,引申为对“经”的补充解释。天文与文献两种含义均体现了古人通过自然现象或文本诠释来探索宇宙规律的思维方式。现代研究中,“七纬”更多作为历史文化现象被探讨()。
暗损抱膝北京条约悲愍缤翻逼损不龚不越雷池羼补彳亍得鱼忘荃电爥凋摧帝祉焚林竭泽纷呶附媚复制干河櫜韔官顿国乱国色鹤辈怀抱环睨驾到简视教服嚼齧诫警金荷叶镌诲钜美骏桀凯易空发裂绝赁舂鸾尾满堂灌貌托盟山誓海女博士平逵秦七柔黄上地室匣事养诗謡双鵶速急桃塞通文投奔透明纸无羊月吴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