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調書袋。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二折:“[旦雲]男女七歲不可同席。[夫人笑科雲]哥哥根前調書帶兒。”參見“ 調書袋 ”。
“調書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猶言調書袋”,即引經據典、賣弄文詞的行為。例如在元代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中,夫人調侃對方“哥哥根前調書帶兒”,暗指其掉書袋。
發音與變體
拼音為diào shū dài,部分方言或語境中可能讀作diào shū dàr(帶兒化音)。
出處與用法
源自元曲,常用于諷刺或幽默場合。例如劇中角色引用“男女七歲不可同席”這類古禮時,被對方以“調書帶”揶揄其教條化引用典籍。
關聯詞彙
與“調書袋”為同義詞,均指過度引用經典、顯擺學識的行為。
字義解析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方言俗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戲谑或批評的隱含态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關漢卿《玉鏡台》原文或相關戲曲研究資料。
調書帶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為了搬書而使用的細長物品。它主要用于調整和捆綁書本,以便更方便地搬運。
調書帶的構字部首是|(豎索),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調書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書籍都是手工制作的,紙張比較厚重。為了方便搬運和保存書籍,人們開始使用調書帶來将書本調整好,捆綁在一起。
調書帶的繁體字為「調書帶」。
在古代,調書帶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的基本意義和用途并沒有改變。
1. 他用調書帶将書本綁在一起,方便搬運。
2. 在圖書館,我們可以借調書帶來整理書籍。
組詞:書帶、搬書、綁書、調整、捆綁
調書帶的近義詞包括綁書帶、書籍搬運帶、整理綁書帶。
調書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其特定用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