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武 牧羊的典故。 漢 蘇武 出使 匈奴 ,單于脅迫他投降, 蘇武 不屈服。後來把他流放到“ 北海 上無人處,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歸。”羝根本不會産乳,以此來斷絕他回 漢 的希望。 蘇武 在 匈奴 堅持了十九年,“及歸,鬚髮皆白”。見《漢書·蘇武傳》。 宋 文天祥 《乙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詩之三:“沙邊莫待哀黃鵠,雪裡何須問牧羝。” 葉玉森 《玉樓春》詞:“傷心失馬塞翁吟,忍淚牧羝 蘇武 怨。”
“牧羝”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漢代蘇武的事迹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來源
該詞出自《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期,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因拒絕投降被單于流放至北海(今貝加爾湖)荒無人煙之地,并命其放牧公羊(羝),聲稱“羝乳(公羊産奶)乃得歸”。公羊無法産奶,實為斷絕蘇武歸漢的希望。
象征意義
這一典故體現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他在匈奴曆經19年磨難,以野鼠、草根為食,始終手持漢節(使者信物),最終歸漢時“須發皆白”。後世以“牧羝”比喻堅守氣節、忠貞不渝的精神。
相關詞語擴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贊頌忠義品格,如文天祥《正氣歌》中“在漢蘇武節”即化用此典。
《牧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放牧羚羊。下面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牧羝》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牛部(牜)和羊部(⺶)。它的部首分别是牛和羊,總的筆畫數是8,其中牛部的筆畫數是4,羊部的筆畫數是4。
《牧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族的牧羊生活。牧人将羊群帶到草原上放牧,讓羚羊自由地吃草。這種放牧羊群的行為被稱為牧羝。
《牧羝》的繁體寫法為「牧羚」。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牧羝」的古漢字寫法為「牧羊」。
1. 他在山間牧羝,過着簡單而自由的生活。
2. 古代牧羝人常常使用狗來保護羊群。
組詞:牧場、牧草、放牧、牧人、牧歌等。
近義詞:牧羊、放羊。
反義詞:圍欄、關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