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瀑的意思、迸瀑的詳細解釋
迸瀑的解釋
謂水暴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石人東脇下文雲: 太始 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 楊守敬 熊會貞 疏:“ 朱 ‘迸’訛作‘并’, 趙 據《名勝志》引此改。”
詞語分解
- 迸的解釋 迸 è 爆開,濺射:迸跳。迸發。迸濺。迸裂。迸射。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瀑的解釋 瀑 ù 〔瀑布〕水從高山陡直地流下來,遠看好像挂着的白布。簡稱“瀑”,如“飛瀑流泉”。 瀑 à 〔瀑河〕水名,在中國河北省。亦作“鮑河”。 暴雨。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迸瀑”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釋義
“迸瀑”指水勢突然暴漲、猛烈噴湧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洪水或急流瞬間激增的自然現象。該詞強調水流的爆發性和沖擊力,帶有動态的視覺效果( )。
詞源與用例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的《水經注·穀水》,記載了“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的情景,描述洪水超出平常水位三丈的驚人态勢()。
- 字形解析:
- 迸:本義為“迸發、噴射”,體現水流的突然性和力度;
- 瀑:指“急雨”或“瀑布”,側重于水流的下墜與沖擊()。
二者組合強化了水勢的迅猛特性。
讀音與使用場景
- 拼音:bèng bào(注意“瀑”此處讀bào,而非常見的pù)。
- 適用語境: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水文記載,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可類比“山洪暴發”“激流噴湧”等表述。
相關延伸
《水經注》作為古代地理名著,常以此類詞彙記錄自然現象,反映古人對水文變化的細緻觀察。若需研究曆史災害或地理變遷,這類詞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迸瀑(bèng pù)是指水流從高處猛然而下,形成猶如瀑布一樣的景象。該詞的字形由部首和筆畫組成,其中,“迸”字的部首是辶(辶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走的動作),它的筆畫數是5;“瀑”字的部首是氵(氵是一個獨立的左右結構部首,表示和水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16。
迸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迸瀑”。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在迸瀑這個詞上并沒有明顯變化。
以下是一個有關迸瀑的例句:今天我去了一座山脈,看到了壯麗的迸瀑景色。
與迸瀑相關的組詞有:瀑布、瀑浪、迸發、迸裂等。
近義詞有:飛瀑、奔瀑、瀉瀑等。
目前為止,我找不到與迸瀑相反或反義的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對其他内容有興趣,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