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章華台 的異名。 南朝 梁 劉孝綽 《江津寄劉之遴》詩:“經過 一柱觀 ,出入 三休臺 。”參見“ 三休 ”。
“三休台”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學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代楚國章華台
“三休台”是春秋時期楚國章華台的别稱。章華台由楚靈王于公元前535年修建,因規模宏大、台高十丈(約23米),需中途休息三次才能登頂,故得名“三休台”。其基座廣達十五丈(約3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台”,後毀于戰亂。
别名“細腰宮”
因楚靈王偏愛細腰女子,宮中盛行節食束腰之風,章華台又被稱為“細腰宮”。
南朝詩文記載
南朝梁代詩人劉孝綽在《江津寄劉之遴》中寫道:“經過一柱觀,出入三休台”,印證了該名稱的文學淵源。
唐代嵩山景點
唐代盧鴻一《嵩山十志十首》提到的“三休台”位于嵩山,因登山途中需三次休憩而得名,與楚章華台同名但地理位置不同。
部分詞典将“三休台”引申為“連續三天閑散無事的狀态”,但此用法缺乏明确典故依據,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該詞核心指楚國章華台,兼具曆史建築與文學意象雙重屬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辭海》或考古研究文獻。
《三休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地方三次免于戰亂或瘟疫的地方。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指三次休息的台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隱喻,代表了一個地方連續三次沒有遭受災難。
《三休台》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
《三休台》這個成語最早記錄于《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其中太史公自述了自己在鄭國作史官期間,親眼目睹了三次鄭國避免戰亂和瘟疫的情景,并将其比喻為三休台。
《三休台》的繁體字為「三休台」。
在古代,「三休台」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其意思并無太大差異。
1. 這片土地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三休台,連續三次免于災難。
2. 他的家鄉是一個三休台,幾百年來從未發生戰亂。
三休台并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包括三連勝、三連守、三連平。
反義詞包括三連敗、三連失、三連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