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兵的意思、吏兵的詳細解釋
吏兵的解釋
(1).官兵。《後漢書·董卓傳》:“﹝ 卓 ﹞從中郎将 張奂 為軍司馬,共擊 漢陽 叛 羌 ,破之,拜郎中,賜縑九千匹。 卓 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 宋 蘇轍 《病中賈大夫相訪》詩之二:“慙愧病夫無氣力,隔牆空聽吏兵譁。”
(2).猶言部屬,仆從。 唐 張籍 《送吳鍊師歸王屋》詩:“煉成雲母休炊爨,已得雷公當吏兵。”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專業解析
“吏兵”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詳解
“吏兵”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吏”和“兵”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這兩個字的古義及古代社會制度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吏兵”在古代文獻中主要包含兩層相互關聯的意思:
- 官吏與士兵的合稱: 泛指在官府中任職的低級辦事人員(吏)和承擔軍事任務的士兵(兵)。它常用來指代一個機構或地方所管轄的全部行政與武裝人員。
- 兼具吏與兵職能的人員: 特指某些承擔着行政雜役同時也負有守衛、治安等軍事或準軍事職責的人員。這體現了古代中國某些時期或特定機構(如地方官府、驿站、倉庫等)中,行政與軍事職能界限并非絕對清晰的特點。
二、 單字溯源與詞義構成
- 吏 (lì):
- 本義指古代官府中辦理具體事務的低級官員或差役,區别于有品級的高級官員(官)。《說文解字》釋為“治人者也”。其職責包括文書處理、傳達命令、管理倉庫、維持秩序等雜務。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吏” 字條釋義。
- 兵 (bīng):
- 本義指兵器,引申指手持兵器的人,即士兵、軍隊。《說文解字》釋為“械也”。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兵” 字條釋義。
- 組合義: “吏兵”結合了“吏”的行政屬役身份和“兵”的武裝屬性,其核心在于指代那些服務于官府、同時兼具或關聯行政與武力職能的群體。
三、 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吏兵”一詞在古代典籍和史書中可見,其具體所指需結合上下文:
- 指代地方官府所屬人員: 如“郡縣吏兵”,指郡守、縣令管轄下的所有辦事員差和兵卒。
- 指代特定機構的守衛與雜役: 如驿站、關卡、官倉等處的守衛人員往往也承擔一些傳遞、搬運等雜役,可稱為“驿吏兵”、“關吏兵”等。
- 指代低級武官或軍府屬員: 在某些軍事機構或将領府中,一些低級武官或處理軍務文書、雜事的屬員也可能被泛稱為吏兵。
四、 現代使用與總結
在現代漢語中,“吏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合成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曆史、制度、文獻的學術語境中。理解該詞的關鍵在于把握其“官府中兼具行政與武裝(或守衛)職能的下層人員”這一核心概念。
權威釋義來源參考:
- 主要釋義綜合參考自《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對“吏”和“兵”的釋義及古代文獻用例分析。
- 古代用法參考可查《辭源》(商務印書館)或《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其中雖可能未直接收錄“吏兵”詞條,但對“吏”、“兵”的詳盡解釋及所引古籍例句(如《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中關于地方治理、軍事部署的記載)為理解該複合詞提供了基礎。讀者可查閱相關工具書的“吏”字和“兵”字條目獲取更深入的古義解析和文獻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吏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官兵(官員與士兵)
指古代官員及其統轄的士兵,常用于描述軍事或行政體系中的群體。例如《後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将賞賜分給“吏兵”,體現官兵一體的概念。
-
部屬或仆從
在非軍事語境中,可泛指下屬或隨從人員。如唐代張籍《送吳鍊師歸王屋》詩中提到“雷公當吏兵”,此處“吏兵”暗指修道者的侍從或助手。
二、延伸解析
- 詞源與用法
“吏”指官吏,“兵”指士兵或武裝力量,組合後既可指軍政體系中的整體(如官兵),也可通過比喻擴展為廣義的從屬關系。
-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轍詩句“隔牆空聽吏兵譁”,進一步印證該詞在古典文獻中描述群體活動的場景。
三、其他觀點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吏兵”解釋為“吏治與兵戎”的合成詞,強調治理與軍事的雙重含義。此說法雖有一定邏輯,但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唐宋詩詞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見)。
别人正在浏覽...
愛翫白發青衫邦哲抱學拔舍扁善編帙筆直策反車架帝子獨樂園頓官恩恩愛愛範閑奉持風勢分威告化子歌嘯海航含納鶴唳風聲畫檝謊規模蝗莺惠莊緘劄擊刺吉慶花拘略均人舉債爛柯人離子籠聚賣國蠻力民衆靺韐末位釀郁排間膨脝鉛容清蕩犬馬權任乳雉喪亂三權分立善應聲求氣應時不我與田相衣僞意險鸷蕭曹下鎮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