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兵。《後漢書·董卓傳》:“﹝ 卓 ﹞從中郎将 張奂 為軍司馬,共擊 漢陽 叛 羌 ,破之,拜郎中,賜縑九千匹。 卓 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 宋 蘇轍 《病中賈大夫相訪》詩之二:“慙愧病夫無氣力,隔牆空聽吏兵譁。”
(2).猶言部屬,仆從。 唐 張籍 《送吳鍊師歸王屋》詩:“煉成雲母休炊爨,已得雷公當吏兵。”
“吏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官兵(官員與士兵)
指古代官員及其統轄的士兵,常用于描述軍事或行政體系中的群體。例如《後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将賞賜分給“吏兵”,體現官兵一體的概念。
部屬或仆從
在非軍事語境中,可泛指下屬或隨從人員。如唐代張籍《送吳鍊師歸王屋》詩中提到“雷公當吏兵”,此處“吏兵”暗指修道者的侍從或助手。
部分資料(如)将“吏兵”解釋為“吏治與兵戎”的合成詞,強調治理與軍事的雙重含義。此說法雖有一定邏輯,但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唐宋詩詞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見)。
《吏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其中吏和兵分别指代不同的概念。
吏的部首是口,兵的部首是八。吏的筆畫數是5,兵的筆畫數是7。
《吏兵》這個詞彙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的社會制度。吏指代的是官員、辦事員等行政機關的人員;兵則是指軍人、士兵等與軍事相關的人員。
繁體字“吏兵”也是用相同的兩個漢字構成。
在古時候,吏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拆分為“⺋”和“丨”,組合成“吏”。兵字的寫法也有差異,其中“⺈”和“⺄”組合成“兵”。
1. 他是一名吏,負責辦理行政事務。
2. 兵勇敢地保衛國家的邊境。
吏員、吏治、文吏、吏部、吏事、兵士、兵器、兵種、兵營、步兵
吏士、官兵、文武之士、士兵
民衆、百姓、不勤奮、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