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辭謝師職。《後漢書·桓榮傳》:“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 汜 再拜歸道。” 李賢 注:“歸猶謝也。”
(2).返回的路,退路。《六韬·虎韬》:“敵人四合而圍我,斷我歸道。”
歸道是漢語中具有雙重結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動賓結構(歸+道) 指回歸正道或遵循特定規範,常見于儒家典籍。如《禮記·禮運》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其中"大道"即為歸道的終極指向。這種用法強調對倫理綱常的複歸,《孟子·離婁上》所言"獲于上有道"即屬此類用法[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
二、偏正結構(歸+道) 特指歸隱者的人生路徑,承載道家哲學意蘊。《莊子·大宗師》提出"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的體道境界,可視為該詞在隱逸文化中的延伸诠釋。唐代詩人王維《終南别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正是這種歸道觀的文學呈現[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兩個義項:①謂辭謝師職;②返回之路,後者可見于《楚辭·遠遊》"順凱風以從遊兮,至南巢而壹息",王逸注"複欲歸道"即指返程路徑[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歸道”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辭謝師職 指學生學成後向老師辭别師職,表示已完成學業。該釋義源自《後漢書·桓榮傳》記載的典故:桓榮在太子學成後,派下屬向皇帝禀告“臣師道已盡”,并正式行禮拜謝辭去師職。
二、返回路徑/退路 多用于軍事或出行場景,指返回原處的道路或撤退路線。如兵書《六韬·虎韬》中描述被敵軍包圍時“斷我歸道”,即切斷撤退路線。
■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完整古籍引證的用戶查看《後漢書·桓榮傳》和《六韬》原文,或訪問漢典網、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哀臨安常守故跋履卑恭悲泉别管並概長靈槌提道德責任釣闼妒色方圓縫纴分宵負笈诂诂蚩蚩寒文好行小慧橫延花镳環護宦迹護書匣講明就列駒光過隙具全開山鼻祖龛翦考尋鸾鹭旅泊履迹面體儗象強禦切削氣割清薄祇樹園诎約商籁體沈宴失道寡助熟和疏忌擻抖抖銅爵通事托運費僞筍文鱗文獻之家無統誣僞湘夫人香頭消伏戲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