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格的意思、賓格的詳細解釋
賓格的解釋
[objective case] 一種語言的格的形式,表示該詞是及物動詞的賓語
詞語分解
- 賓的解釋 賓 (賓) ī 客人:賓客。來賓。賓館。賓主。貴賓。賓至如歸。 古同“傧”,傧相。 服從,歸順:賓服。賓附。 姓。 主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專業解析
賓格是漢語語法學中用于指代動詞或介詞所支配對象的形态範疇。在現代漢語中,名詞和代詞本身沒有嚴格的主賓格形态變化,其語法功能主要通過語序和虛詞體現。例如“我看見他”中的“他”處于賓語位置,但形态上與主語的“他”完全一緻,這與英語中"I see him"的賓格變化形成對比。
古代漢語存在類似賓格的語法标記,如代詞“之”專用于賓語位置。《馬氏文通》記載:“三代以上之文,代字之賓次則用『之』字”,如《論語》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之”即承擔賓格功能。這種用法在近代白話文中逐漸消亡,演變為現代漢語的語序主導模式。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賓格概念常用于解釋賓語成分的句法位置。《現代漢語八百詞》明确指出:“名詞沒有格的變化,賓語和主語的區别全靠詞序”,如“老師表揚學生”與“學生表揚老師”通過語序區别施受關系。該特征使漢語成為典型的分析語,與印歐語系的屈折語形成類型學對比。
網絡擴展解釋
賓格(Accusative Case)是語法中的一種“格”(Case),主要用于表示動作的直接承受者(即動詞的直接賓語)或某些介詞支配的對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賓格是名詞、代詞或形容詞在句子中充當直接賓語時的形态變化。例如:
- 英語:She seeshim.(“him”是賓格代詞,作動詞“sees”的賓語)
- 德語:Ich lesedas Buch.(“das Buch”是賓格名詞,作動詞“liest”的賓語)
2.不同語言中的賓格
- 英語:僅部分代詞有賓格形式(如me/him/her/us/them),普通名詞無形态變化。
- 德語/俄語:名詞、冠詞、形容詞需根據賓格調整詞尾。例如德語中陽性名詞賓格加“-en”或“-n”。
- 拉丁語/古希臘語:賓格有明确詞尾變化,如拉丁語“puellam”(女孩,賓格)。
3.賓格的功能
- 直接賓語:接收動作的對象。
例:I atean apple.(“an apple”是動詞“ate”的賓格)
- 介詞賓語:某些介詞(如英語的“to/for”)後接賓格。
例:Give itto her.(“her”是賓格)
4.與其他格的區别
- 主格(Nominative):表示主語(動作發起者)。
例:He runs.
- 與格(Dative):表示間接賓語(動作的接收者)。
例:She gaveme a book.(“me”是與格)
5.常見誤區
- 主賓混淆:英語中錯誤使用主格代詞作賓語,如“Between you and I”應為“Betweenyou and me”。
- 省略賓格:在非正式口語中可能省略賓格标記,但正式寫作需規範。
賓格的核心作用是标記動作的直接作用對象,其形式因語言而異。在英語中需特别注意代詞的賓格形式(如me/him),而在屈折語(如德語、俄語)中需掌握名詞的變格規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己扒瞎不安于位彩币腸肚辰選刺宥道質典常附景父母之邦負愆浮圖甘子告訟供官詩鬼祠韓盧何容荒瘠遑擾化學性質家藏踐危甲葉濟赈局碎誇诳窺競躐用裡海劉綱胧朣露天采礦沒氣路扪循莫桑比克港譬于俏麗青華君傾葵秋膠如臨深谷掃黃賞不逾日羶腥世先生俟河之清逃薮特選題諱銅生斯頭衣屠破未偶無價之寶五數遐寐相推鄉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