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靮的意思、負靮的詳細解釋
負靮的解釋
手執馬缰繩。引申為近侍。 南朝 梁武帝 《贈範雲诏》:“雖勤非負靮,而舊同論講。”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靮的解釋 靮 í 馬缰繩:“馬則執靮。”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fù dí
- 本義:指手執馬缰繩(“靮”即馬缰繩)。
- 引申義:古代駕車或騎馬時執缰者多為近侍,因此引申為“近侍”或“隨從”的角色。
文學用例
該詞可見于南朝梁武帝的《贈範雲诏》:“雖勤非負靮,而舊同論講。”此處以“負靮”比喻範雲作為近臣的忠誠與勤勉。
現代使用
“負靮”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附注
需注意與地質學術語“負鲕”(音同但含義無關)區分,後者指鲕粒在成岩過程中因溶蝕形成的特殊結構,與“負靮”無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靮(fù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牛奴役時所系的缰繩。下面是關于負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貝部)+ 靮(革部,和革字相同部首)
來源:
負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用于描述牛奴役時所使用的缰繩。
繁體:
負靮的繁體為負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負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從古代文獻和碑刻中找到。
例句:
1. 農夫把牛牽着負靮,耕作田地。
2. 她熟練地系上了牛的負靮。
組詞:
負靮沒有常用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
近義詞:
缰繩、牽引繩、勒缰繩
反義詞:
解缰、放生、松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