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靮的意思、負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靮的解釋

手執馬缰繩。引申為近侍。 南朝 梁武帝 《贈範雲诏》:“雖勤非負靮,而舊同論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學用例
該詞可見于南朝梁武帝的《贈範雲诏》:“雖勤非負靮,而舊同論講。”此處以“負靮”比喻範雲作為近臣的忠誠與勤勉。

現代使用
“負靮”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附注
需注意與地質學術語“負鲕”(音同但含義無關)區分,後者指鲕粒在成岩過程中因溶蝕形成的特殊結構,與“負靮”無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靮(fù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牛奴役時所系的缰繩。下面是關于負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貝部)+ 靮(革部,和革字相同部首) 來源: 負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用于描述牛奴役時所使用的缰繩。 繁體: 負靮的繁體為負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負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從古代文獻和碑刻中找到。 例句: 1. 農夫把牛牽着負靮,耕作田地。 2. 她熟練地系上了牛的負靮。 組詞: 負靮沒有常用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 近義詞: 缰繩、牽引繩、勒缰繩 反義詞: 解缰、放生、松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