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毬杖”。1.古時擊毬用具。2. 宋 時以擊毬之杖塗飾金銀,作為儀仗,用于導引。
球杖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名詞,特指古代用于擊球遊戲的專用器具。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構詞釋義
“球”指古代以皮革填充羽毛制成的球形物(類似今日的毽球或馬球);“杖”為長柄器械。合稱指代帶有彎曲長柄的擊球工具,形似曲棍,多見于唐宋時期的馬球(擊鞠)、步打球等運動。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4卷,第128頁;《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14頁。
形制特征
球杖通常為木質長柄,頂端呈彎月形或勺狀,便于擊打、操控球體。唐代稱“月杖”,如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載:“球杖者,以木為之,長數尺,其端如偃月。”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23頁;《中國體育通史》(隋唐卷)第三章。
運動器械
主要用于兩類古代球戲:
來源:《金史·禮志八》;《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文化象征
球杖作為貴族運動器具,常見于詩詞書畫。如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打球作》雲:“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反映其社會流行度。
來源:《全唐詩》卷804;《唐代馬球文化考述》(《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2期)。
明清時期,馬球運動逐漸衰落,球杖一詞隨之淡出日常用語,僅存于文獻記載。現代漢語中已被“球杆”“曲棍”等替代,但其形制仍影響日本“打毬”(だきゅう)等傳統運動。
來源:《中國古代體育史話》(文物出版社);《東亞傳統競技研究》(日本平凡社,2010)。
關于“球杖”的詳細解釋如下:
擊毬用具
球杖最初是古代擊毬運動的專用工具,其形制類似長柄球棍,用于擊打毬類(如皮革包裹的球)。這一用途在唐宋時期尤為盛行()。
宋代儀仗功能
宋代将球杖發展為禮儀器物。官方将擊球杖塗飾金銀,作為儀仗隊的組成部分,用于皇家典禮或重要場合的導引。例如,宋代大禮中,百名儀仗人員手持球杖,穿戴特定服飾列隊前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擊毬運動或宋代儀仗制度,可參考《宋史·儀衛志》等史料。
鹌鹑骨飿兒薄技在身變口閉錘博枭差排陳冤趁職充電忖恻大耳翁疊等鼎重對跖肚皮而況發引千鈞分獻鬼胎漢綱呵斥黑吊搭化隆華鬘黃幔僵梁截沒境頭極視濬谷巨璞匡時濟世臨途蘆蕩火種乃公甯宅鋪主戗面,戗面兒峤外清絜青精秦庭之哭日麗風清撒手鐧上屆善慶首尾共濟私吞隨俗浮沈素袍檀篆梯沖聽失投瓊尾子無楗弦鼗小姊瞎說白道吸裡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