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的綱紀。 宋 梅堯臣 《吊李膺祠》詩:“痛 漢 綱之頽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漢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漢綱”指漢代的綱紀,即漢代維持社會秩序的核心制度與法紀體系。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的《吊李膺祠》詩句:“痛漢綱之頽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綱”本義為漁網的總繩(《說文解字》),引申為事物的關鍵部分或法紀規範,例如:
“漢綱”既是對漢代法紀的曆史描述,也可作為比喻強調制度或行為規範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綱”所代表的秩序性與系統性,這一概念至今仍被用于文學和社會治理的語境中。
《漢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中國古代漢族人民的法律、制度和規範綱領。
《漢綱》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
其中,“漢”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是二;“綱”字的部首是“纟”,它的筆畫數是七。
《漢綱》這個詞的源自中國古代的法律體系,是指漢族人民長久以來的法律和道德規範。
在繁體字中,漢綱是「漢綱」。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字形比較簡單,結構清晰,筆畫相對少。例如,“綱”字在古代的寫法是類似現代簡化字中的「綱」。
漢綱是古代中國社會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詞:漢學、漢字、綱領。
近義詞:古文、經典、法規。
反義詞:無綱、混亂、違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