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跖的意思、對跖的詳細解釋
對跖的解釋
(1).猶對立。 郭沫若 《再論<石鼓文>之年代·導言》:“ 馬 説與餘説對蹠,甚且可雲不能兩立。”
(2).指對立的地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楊振聲 的文筆,卻比《漁家》更加生發起來,但恰與先前的戰友 汪敬熙 站成對蹠。”
詞語分解
- 對的解釋 對 (對) ì 答,答話,回答: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朝着:對酒當歌。 處于相反方向的:對面。 跟,和:對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對立。對流。對接。對稱(坣 )。對峙。 說明事物的關系:對于。
- 跖的解釋 跖 í 同“蹠”。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對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漢語釋義
-
基本含義
- 對立:表示兩種事物或觀點處于相互排斥、不可調狀态。例如郭沫若曾用“對跖”描述學術觀點的沖突。
- 對立的地位:指雙方處于截然相反的立場或身份。魯迅在雜文中用此詞形容人物立場的截然不同。
-
構詞解析
- “對”指相對,“跖”(拼音:zhí)本義為腳掌,引申為立足點或立場。“對跖”字面可理解為“腳掌相對”,隱喻立場或方向完全相反。
二、地理學釋義
在地理學中,“對跖點”(Antipodes)指地球同一直徑兩端的點,其特點為:
- 坐标關系:經度相差180°,緯度南北互換(如北緯30°對應南緯30°)。
- 舉例:上海的對跖點位于阿根廷薩爾托附近。
- 應用場景:常用于天文、地質等領域,例如研究地震波傳播路徑。
三、延伸說明
- 發音:“跖”讀作zhí,與“直”同音,非“石”(shí)或“拓”(tuò)。
- 古籍引用:《說文解字》釋“跖”為“足下”,《呂氏春秋》以“食其跖”比喻事物根基。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理對跖點的推算方法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地理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兩隻腳足分立”。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部首是“寸”,筆畫數為8畫。《對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描繪了兩隻腳足分開的形象,強調了身體的平衡和穩定。
在繁體字中,《對跖》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對跖》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核心含義仍然是描述兩隻腳足分立。
以下是《對跖》的例句:
1. 他站在台上,雙腳對跖,穩穩地站立了一個小時。
2.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有描寫人物“對跖而立”的場景,象征着他們的堅定信念和自信心。
與《對跖》相關的組詞包括:對稱、對立、對等等。
對于近義詞,《對跖》的意思可以和“兩腳分開”、“分立”等類似的詞語替換。
反義詞方面,《對跖》的意思相對于“并立”、“合并”等詞語而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