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引千鈞”是成語“千鈞一發”的早期或書面化表述形式,其核心含義一緻,均用于形容情況極其危急。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的詳細解釋,引用權威來源:
千鈞一發(或作“一發千鈞”、“發引千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該成語典出兩處古籍:
《漢書·枚乘傳》: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将絕也。”
枚乘以“一縷系千鈞”比喻吳國太子勸谏吳王勿反漢廷的危局,強調細微之力難承巨重。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
“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韓愈化用典故,直言儒家道統面臨斷絕的險境,成為成語的定型表述。
來源:《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千鈞重物吊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極其危險。”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一發千鈞……喻極危險。”
明确标注其源流為《漢書》與韓愈文。
現代用例:
“洪水已逼近堤壩最高處,搶險工作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
近義詞:危如累卵、岌岌可危、間不容發
反義詞:安如磐石、穩如泰山
“發引千鈞”中的“引”為“懸挂、牽引”之義(《說文解字》:“引,開弓也”引申為拉拽),與“系”“懸”同義。唐宋後“千鈞一發”漸成通用形式,但古籍中仍保留原結構。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發引千鈞”以誇張的物理意象(一發承千鈞)具象化抽象危機,屬漢語危急情境的最高程度表達之一,其典源可溯至漢代文獻,經韓愈提煉後成為經典成語。
“發引千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比喻情況極其危急,如同用一根頭發懸挂千鈞重物(鈞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約30斤)。形容形勢或事物處于極度危險的狀态。
源自唐代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引千鈞。”通過誇張手法,強調危機的緊迫性。
“談判破裂後,兩國關系如發引千鈞,戰争一觸即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參考、2、4、6)。
邦墓奔奏變本加厲避煞伯爵哺坊長庚凍解冰釋惡菲芳春拂席攻陷固寵喝攔患吏患憂幻造即刻蒺藜進鋒積水酒沽橘酒巨然匡惡匡算勞苦功高老譜戀舊摸底惱悶内道場弄水旁谘籤合奇績傾隕窮蹙驅神傷斤動骨伸伸勢豪十口相傳十通水工聳出溯回歲貢生檀篆讨飯棒條次條寫停付同産弟銅子推遲瓦工紋絲不動賢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