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花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普陀石》:“ 浙 定海縣 有 普陀 巖石,有大力像,華鬘天然。” 陳世宜 《柬可生》詩:“天界華鬘夢一場, 雙成 曾許抗顔行,詩題蕉葉語都讛,飯啖胡麻醒亦狂。”參見“ 花鬘 ”。
“華鬘”是源自印度的一種傳統裝飾物,具有宗教與文化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華鬘(huá mán)由“華”(同“花”)和“鬘”(美好發飾或花環)組成,指用絲線将鮮花或草木貫穿而成的花環,佩戴于頸項、頭部或懸挂于室内。梵語中對應詞彙為“麼羅”(mālā),意為花環。
宗教用途
在佛教中,華鬘被視為供養佛的法器,常見于佛堂裝飾或儀式,但比丘不可佩戴。佛經《大日經》記載了制作華鬘的花種,如青蓮、龍華、無憂花等,多選用香氣馥郁的品種。
文化象征
古印度人無論貴賤均以華鬘為飾,象征莊嚴與美好。傳入中國後,其形式逐漸融入佛教藝術,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提到普陀山岩石上的天然華鬘紋樣。
字形與字義
“鬘”字本義指秀發,後引申為花環裝飾。漢典注其“貫雹為華鬘”,強調以自然之物串聯成飾的工藝。
華鬘既是古印度的世俗裝飾,也是佛教的重要供養物,體現了自然崇拜與宗教儀軌的結合。若需了解具體佛經中的花種列表,可參考《大日經》相關章節。
《華鬘》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美麗的發髻、頭飾或發型。
拆分部首:花(huā)+ 鬼(guǐ)
拆分筆畫:共12畫
《華鬘》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詞彙,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至《詩經·邶風·柏舟》:“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其中“蕙纕”就是指華鬘。
《華鬘》的繁體字為「華鬘」。
古時候,華鬘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可以參考現代漢字寫法進行理解。
1. 她的華鬘配上精緻的服裝,顯得格外美麗動人。
2. 這位新娘的華鬘高高梳起,閃耀着珍珠和鑽石的光芒。
華麗、鬘發、鬘角。
容鬘
散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