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華鬘的意思、華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華鬘的解釋

即花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普陀石》:“ 浙 定海縣 有 普陀 巖石,有大力像,華鬘天然。” 陳世宜 《柬可生》詩:“天界華鬘夢一場, 雙成 曾許抗顔行,詩題蕉葉語都讛,飯啖胡麻醒亦狂。”參見“ 花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華鬘(huá mán)是漢語中的佛教術語,指用鮮花或珍寶串成的環形裝飾物,主要用于佛教儀式或佛像裝飾,後引申為華美的頭飾或裝飾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以鮮花、金箔、珠寶等串聯而成的環形飾物,常見于佛教場合懸挂于佛像、經幢或殿堂梁柱之上,象征莊嚴與供養。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2. 引申義

    泛指華美的頭飾或頸飾,如古代貴族佩戴的花環狀首飾。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詞源與文化内涵


三、文學與藝術中的運用

  1. 詩詞意象

    唐宋詩詞常以“華鬘”喻指美人或盛景。如李賀《瑤華樂》:“金鳳步搖墜華鬘”,形容女子步搖簪飾的華美。

    來源:《全唐詩》

  2. 傳統工藝

    藏傳佛教的“花鬘”以金銀鑲嵌綠松石、珊瑚制成,為宗教法器;漢地寺廟則發展出絲綢、紙紮的華鬘工藝,列入非遺保護項目。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四、現代傳承

當代佛教儀式仍沿用華鬘,如福建開元寺的“供花鬘”儀軌。民俗活動中,雲南傣族“潑水節”亦保留頭戴鮮花鬘的傳統。

來源:《中華佛教史·民俗卷》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1. 《佛學大辭典》:http://www.fodian.net/zxcd/
  2. 《漢語大詞典》:https://www.cishu.com.cn/
  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https://www.ihchina.cn/
  4. 《中華佛教史》:https://www.cp.com.cn/book/7e1f4c7f.html

網絡擴展解釋

“華鬘”是源自印度的一種傳統裝飾物,具有宗教與文化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華鬘(huá mán)由“華”(同“花”)和“鬘”(美好發飾或花環)組成,指用絲線将鮮花或草木貫穿而成的花環,佩戴于頸項、頭部或懸挂于室内。梵語中對應詞彙為“麼羅”(mālā),意為花環。

  2. 宗教用途
    在佛教中,華鬘被視為供養佛的法器,常見于佛堂裝飾或儀式,但比丘不可佩戴。佛經《大日經》記載了制作華鬘的花種,如青蓮、龍華、無憂花等,多選用香氣馥郁的品種。

  3. 文化象征
    古印度人無論貴賤均以華鬘為飾,象征莊嚴與美好。傳入中國後,其形式逐漸融入佛教藝術,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提到普陀山岩石上的天然華鬘紋樣。

  4. 字形與字義
    “鬘”字本義指秀發,後引申為花環裝飾。漢典注其“貫雹為華鬘”,強調以自然之物串聯成飾的工藝。

華鬘既是古印度的世俗裝飾,也是佛教的重要供養物,體現了自然崇拜與宗教儀軌的結合。若需了解具體佛經中的花種列表,可參考《大日經》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哀楚百般百步王襃聖侯邊卒比法贲臨不值場囿春仲叢簇大理丹鳳舄當匈定常流斷服短欠耳濡目擊額手發脫棐忱附答幹精亘代攻剽貴不期驕黃池戶絕貨郎豁然剪桐頰適節儀即墨牛禁寶金盞祭星跼蹜窺望髡奴拉交情隆峻民軍南山三壯士納污藏垢平生歡洽談清氛區夏善化身首異地試播食茱萸水王松花頌椒崧鎮蛙鳴毋已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