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奇小說中的人物名。 隋 末人,姓 張 行三,赤髯如虬,故號“虬髯客”。時天下方亂,欲起事中原。于旅邸遇 李靖 、 紅拂 ,與 紅拂 認為兄妹,因 李靖 得見 李世民 ( 唐太宗 ),以為“真天子”,乃遁去。悉以其家所有贈 靖 ,以佐真主。臨行雲:“此後十年,當東南數千裡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也。” 貞觀 十年, 南蠻 入奏:“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 扶餘國 ,殺其主自立。” 靖 知 虬髯客 成事,歸告 紅拂 ,瀝酒賀之。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見 文皇 ,自慚不逮,甘心遜避。” 沉從文 《王謝子弟》:“我還把 湘雲 和你、我三人,比作風塵三俠! 湘雲 和七爺都還相稱,就隻我這 虬髯客 不大好作。”亦省稱“ 虬髯 ”。 清 趙翼 《讀史》詩之四:“得地可自王,身為 虬髯 先。” 陳世宜 《寒夜與楚伧秋心共飲》詩:“ 虬髯 不作 扶餘 王,羊頭早薄騎都尉。”
(2).借指外國人。 清 黃遵憲 《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異方樂衹增人愁。”
“虬髯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如下:
“虬髯客”由三字組成:
虬髯客是唐代傳奇小說《虬髯客傳》中的核心人物,本名張仲堅,因“赤髯如虬”得名。其故事背景如下:
清代詩人黃遵憲在《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以“虬髯客”借指外國人,形容其外貌特征(如卷須、碧眼)。
虬髯客的形象體現了亂世豪俠的灑脫與識時務的智慧,其故事被後世廣泛引用,成為文學、影視作品(如電視劇《紅拂女》)的經典題材。
如需進一步了解人物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虬髯客傳》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虬髯客》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擁有卷曲胡須的客人。虬指的是卷曲,髯指胡須,客指外來的訪客或客人。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外貌獨特的訪客。
《虬髯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hū)部,分别是虍(hū)、髟(biāo)和客(kè)這三個部首。其中虍部在這個詞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它來自于虎的形狀。
在拆分筆畫方面,《虬髯客》一共由16個筆畫組成,虍部占去了10個筆畫,髟部占去了5個筆畫,客部隻有一個筆畫。
在繁體字中,虬髯客的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虍、髟和客這三個部首構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般将《虬髯客》的虬部寫作龍,鳥(niǎo)or and 虍(hū)。
例句:看那個虬髯客,形象真有意思。
組詞:虬須、髯毛、客人
近義詞:胡須的客人、卷曲胡須的訪客
反義詞:光頭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