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缯制成之衣。《史記·孝文本紀》:“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克己備于禮容,威風總于戎政;加以卑宮菲食,皂帳綈衣,百姓為心,四海為念。”一說皂衣。《文選·揚雄<長楊賦>》:“綈衣不弊,革鞜不穿。” 呂延濟 注:“綈衣,皁衣。”
“绨衣”指用“绨”這種絲織物制成的衣物。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拆解
2. 材質與工藝 绨是古代絲織品的一種,以平紋為底,用長絲作經、粗絲作緯交織而成,表面呈現暗花紋,具有厚實耐磨、光澤柔和的特點,常用于制作冬衣或禮服。
3. 曆史背景
4. 文化意涵 因绨衣質地樸素且耐用,古代常被賦予清廉節儉的象征意義,如《漢書》中漢文帝“身衣弋绨”以倡儉德。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工藝細節,建議查閱《說文解字》《釋名·釋采帛》等古籍。
《绨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制成的帛織品。
《绨衣》的部首是“纟”和“衤”,它也可以拆分為“纟”和“衣”,其中“纟”是紡織品的意思,“衣”是衣服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目是12畫。
《绨衣》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糸(細絲)和衣(衣服)兩個字合并而成。绨是一種制成的帛織品,通常用來制作高等貴族的衣服。
繁體字中,《绨衣》的“绨”字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衣”字的右邊加了一個“礻”部分。
在古代,漢字《绨衣》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绨”和“衣”分開寫,即“糸衣”。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書寫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1.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绨衣,顯得非常莊重。
2. 這條绨衣是用最優質的絲綢制成的。
1. 雪绨:用絲綢織成的具有細密紋路的衣物。
2. 绨袍:用绨織成的寬松長袍。
1. 錦衣:指華麗的衣服,多用來形容官員或富人裝束。
2. 絹衣:指用絲絹或細綢織成的衣物。
1. 皮衣:以皮革制作的衣物。
2. 麻衣:用麻織成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