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ngjiang River] 長江中部從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稱。這一段長江蜿蜒曲折360公裡,河床高于兩岸平原
荊江是長江中遊的重要河段,特指中國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嶽陽市城陵矶之間的長江幹流河道,全長約347公裡。該河段因流經古荊州地域而得名,曆史上屬《尚書·禹貢》所載“荊州”轄境,故稱“荊江”。
基本定義
荊江專指長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嶽陽城陵矶的蜿蜒河道,以河曲發育著稱,素有“九曲回腸”之稱。其上遊承接三峽,下遊連通洞庭湖,是長江中遊防洪的關鍵節點。
名稱溯源
“荊”源于古代九州之一的荊州。《水經注》載:“江水又東,曆荊門、虎牙之間”,印證其與古荊州的關聯。唐代杜牧《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亦隱含對荊楚水系的描繪(非直接指荊江,但反映地域文化關聯)。
河道演變
荊江因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懸河,明清文獻如《荊州府志》多次記載其“河床高于兩岸,堤防為命”。近代實測數據顯示,部分河段河床高出地面6-10米,形成獨特的地上河景觀。
災害與治理
曆史上荊江洪災頻發,1952年建成的荊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國首個大型水利樞紐。據《長江志》統計,1949年前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潰堤,印證了“萬裡長江,險在荊江”的民諺。
古典詩詞常以“荊江”代指長江中遊,如宋代範成大《荊江漁父》中“荻花風起江水寒”,體現其文化符號意義。現代地理文獻中,該詞嚴格限定為專業地理術語,需區分文學意象與實體河流。
權威引用建議: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水利百科全書》及曆史地理文獻,具體學術細節可參考:
- 《長江志·水系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官網水文數據庫(https://www.cjw.gov.cn)
- 《荊州府志》(清乾隆刻本影印本)
荊江是長江中遊的一段别稱,具體指從湖北省枝江市到湖南省嶽陽市城陵矶的河段,全長約339-430公裡(不同來源略有差異)。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劃分
荊江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下兩段:
河道特征與風險
因泥沙長期沉積,荊江河床高于兩岸平原,形成“地上河”,尤其下荊江洩洪能力弱,素有“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說。曆史上洪災頻發,威脅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
治理措施
自東晉起開始築堤防洪,明代形成荊江大堤。現代通過荊江分洪工程(1952年建成)、人工裁彎取直(如中洲子、上車灣裁彎)等措施降低洪水風險。
名稱由來與曆史背景
因流經古荊州地區得名,古代荊州涵蓋今湖北、湖南部分區域。部分文獻中“荊江”也代指長江流域或荊州與江州的合稱,但主流定義仍為長江特定河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理細節或曆史變遷,可參考水利部門資料或地方志文獻。
幫口爆玉米花變種必勝跛擊不蘭奚徜徉恣肆朝飛暮卷車填馬隘藂細大平原彫菰房生凡愦麸漿負氣覆試供攀冠場貫日龜奴寒香好些個鶴雪河陰畫闌化平活動椅甲铠匠學矯介抗節款項潰破樂調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邏逤馬前課夢兆呢子盤牙仆夫荞絲清簟瓊鋪染色體散差石阜守邦手腕說載歲賂蘇氣違匿嵬苶仙構賢姱歇裡歇松謝墅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