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 mountain rocks,cliffs,etc.)jagged;rugged;craggy]∶形容山石峻峭、重疊
嶺巆嶙峋,洞無涯兮。——《漢書·揚雄傳》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司空圖《詩品》
怪石嶙峋
(2) [(of a person )bony;thin]∶形容人消瘦或剛直有骨氣
瘦骨嶙峋
(1).形容溝壑、山崖、建築物等重疊幽深。 唐 韓愈 《送惠師》詩:“遂登 天台 望,衆壑皆嶙峋。”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登 始信 之峰,峰忽中斷,兩壁嶄然,相去可尋丈,下視嶙峋千仞。”
(2).形容山峰、岩石、建築物等突兀高聳。 宋 李綱 《登鐘山谒寶公塔》詩:“我登 鐘山 頂,白塔高嶙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塢口石峯東峙,嶙峋飛舞。”
(3).形容人體瘦削露骨。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病入膏肓豈易甦,嶙峋虎骨起長籲。”
(4).形容氣節高尚;氣概不凡。 明 無名氏 《四賢記·解绶》:“[淨]狂夫氣概鬱嶙峋,[丑小生]括目相看轉怒嗔。”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太史敦尚風義,氣節嶙峋。” 郭沫若 《芍藥與其它·銀杏》:“那是多麼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産生過象你這樣的高僧。”
“嶙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 xún,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形容自然景觀
指山石、峰巒等突兀重疊、峻峭不平 的形态。例如:“怪石嶙峋的山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古籍《漢書·揚雄傳》和《詩品》中也有類似用法,如“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形容人物或動物
指消瘦到骨骼突出的狀态,如“瘦骨嶙峋”。清代梁章钜的《歸田瑣記》中曾用“嶙峋虎骨”比喻病重之人。
比喻氣節或品格
形容人剛正不阿、風骨凜然,例如“傲骨嶙峋”“氣節嶙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搜狗百科等來源。
嶙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形狀高聳、陡峭、崎岖。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山旁的山字旁和山旁的山字旁,因此拆分成嶙和峋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嶙的聲母是"丿",韻母是"龍",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嶙使用的是另一個表示山的字旁,即"山"的繁體字形,而現代簡化字中則改為了繁體字形"侖"。峋的聲母是"山",韻母是"川",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峋使用的是另一個表示山的字旁,即"山"的繁體字形,而現代簡化字中則改為了繁體字形"巛"。
嶙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的記載。《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它描述了春秋時期的曆史和事件。嶙峋一詞通常用來描述山峰陡峭起伏的景象。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嶙峋一詞,如:山巒嶙峋,雲霞交錯,景色美不勝收。這個例句中形象地描述了山巒陡峭高聳,雲霞交錯的美麗景色。
嶙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詞組,例如:嶙峋的山峰、嶙峋的山嶺、嶙峋的地形等。它的近義詞包括:峻峭、突兀、陡峻等,而它的反義詞則包括:平坦、平緩、平川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