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嶙峋的意思、嶙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嶙峋的解釋

(1) [(of mountain rocks,cliffs,etc.)jagged;rugged;craggy]∶形容山石峻峭、重疊

嶺巆嶙峋,洞無涯兮。——《漢書·揚雄傳》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司空圖《詩品》

怪石嶙峋

(2) [(of a person )bony;thin]∶形容人消瘦或剛直有骨氣

瘦骨嶙峋

詳細解釋

(1).形容溝壑、山崖、建築物等重疊幽深。 唐 韓愈 《送惠師》詩:“遂登 天台 望,衆壑皆嶙峋。”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登 始信 之峰,峰忽中斷,兩壁嶄然,相去可尋丈,下視嶙峋千仞。”

(2).形容山峰、岩石、建築物等突兀高聳。 宋 李綱 《登鐘山谒寶公塔》詩:“我登 鐘山 頂,白塔高嶙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塢口石峯東峙,嶙峋飛舞。”

(3).形容人體瘦削露骨。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病入膏肓豈易甦,嶙峋虎骨起長籲。”

(4).形容氣節高尚;氣概不凡。 明 無名氏 《四賢記·解绶》:“[淨]狂夫氣概鬱嶙峋,[丑小生]括目相看轉怒嗔。”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太史敦尚風義,氣節嶙峋。” 郭沫若 《芍藥與其它·銀杏》:“那是多麼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産生過象你這樣的高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嶙峋"是漢語中描述物體形态特征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嶙峋"原指山石突兀不平的狀态,特指山體表面因風化侵蝕形成的層疊棱角,如"怪石嶙峋"即描繪岩石銳利交錯的自然景觀。這種地質形态常見于喀斯特地貌或花崗岩山體經長期風化後的特殊構造。

二、引申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其擴展含義為形容人或動物骨骼凸出的消瘦狀态,例如"瘦骨嶙峋"既可用于描寫營養不良者的生理特征,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如茅盾《子夜》中以"嶙峋的手背"刻畫勞動者的艱辛形象。

三、美學範疇 《中國文學描寫辭典》特别強調該詞在藝術領域的象征意義,既表現剛勁有力的審美特質(如書法中的"筆鋒嶙峋"),也暗含艱險困頓的意境,如清代畫家石濤在《畫語錄》中以"山勢嶙峋"營造雄渾蒼涼的山水畫境。

注:文獻索引依據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及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藝術辭典》實體出版物内容綜合編寫。

網絡擴展解釋

“嶙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 xún,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形容自然景觀
    指山石、峰巒等突兀重疊、峻峭不平 的形态。例如:“怪石嶙峋的山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古籍《漢書·揚雄傳》和《詩品》中也有類似用法,如“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2. 形容人物或動物
    指消瘦到骨骼突出的狀态,如“瘦骨嶙峋”。清代梁章钜的《歸田瑣記》中曾用“嶙峋虎骨”比喻病重之人。

  3. 比喻氣節或品格
    形容人剛正不阿、風骨凜然,例如“傲骨嶙峋”“氣節嶙峋”。


二、用法解析


三、古籍與例句


四、近反義詞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标書不知颠倒蠶忌常因車次淳淡出世色楚酸賜饔戴進動用獨個沸傳封龍門風亭福昌幹祿高溫作業共恪苟惜劃船運動猾戶回節渾冥禍棗災梨湖泊緘書嘉玉進冊金牛記賬硜執誇強冷隽淩凙镂骨銘心鸬鹚船賣糖明罰敕法乃才衲裙鳥獸散泡泡口香糖且字秋徑群仆仁洽僧趺申纾石乳輸赕嗣襲歲儉狧穅及米條聞萬舞為久武誼鮮乏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