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俗的意思、流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俗的解釋

(1) [prevalent custom; current fashion] 世俗,一般的風俗習慣

文史星曆近乎仆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诋盡流俗

(2) 也指一般的風俗習慣。另指世俗之人

詳細解釋

(1).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多含貶義。《禮記·射義》:“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唐 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 韓愈 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 郭沫若 《曆史人物·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大凡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過了時代,不為流俗所容。”

(2).平庸粗俗。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英儒碩生,不飾細辯於淺近之徒;達人偉士,不變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然以為律體卑下,格力不揚,苟無姿态,則陷流俗。” 劉紹棠 《西苑草》:“文章寫得相當流利,不流俗……可以說是有獨到之處。”

(3).指世間平庸的人。《漢書·司馬遷傳》:“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蔔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坡詞》:“愚每舉此一事,而為人言之,莫以為然。此可與深於詞者語,豈流俗之所能識也哉。”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曩於所謂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駭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俗"作為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内涵,其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指某一時期普遍流行的習俗風尚,多含貶義色彩,特指缺乏獨立判斷而盲目追隨的大衆化行為模式。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該詞常與"庸俗""淺薄"等貶義詞形成語義關聯,體現對盲目從衆現象的批判态度。

二、詞源辨析 據《漢語大詞典》考釋,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後經語義演變形成當代用法。詞素"流"取《說文解字》"水行也"之本義,引申為動态傳播過程;"俗"按《釋名》"欲也,俗人所欲也"的訓诂,暗含群體性偏好特征。

三、應用範疇 在語言學應用中,"流俗"多用于學術批評、文化評論等語境。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該詞常見于否定句式,如"不落流俗""超拔流俗",通過否定結構強化對盲從現象的否定評價。其語義強度介于"風俗"與"惡俗"之間,屬于中等貶義程度的社會評價用語。

(注:因實際網絡環境中權威詞典未開放數字版權限,此處标注的參考來源對應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專業辭書等實體出版物,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流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流俗(拼音:liú sú)指社會上廣泛流行的風俗習慣,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這些習俗可能缺乏深度或隨波逐流。


詳細解釋

  1. 社會性與貶義性
    流俗多指被大衆盲目追隨的風氣,常隱含對膚淺、庸俗現象的批評。例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提到“流俗之所輕也”,暗示此類習俗被輕視。

  2. 曆史與文學用例

    • 《禮記·射義》中“不從流俗”強調不與庸俗風氣同流合污。
    •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稱贊韓愈“不顧流俗”,體現對獨立思想的推崇。
    • 郭沫若也曾用“不為流俗所容”形容超越時代的思想家。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世俗、庸俗、時俗(均含貶義)。
    • 反義詞:高雅、超然、脫俗(強調脫離低級趣味)。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流俗與“世俗”略有差異:前者更側重“流行且庸俗”,後者可指一般社會風氣(中性)或宗教外的現實世界(如“世俗生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史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凹崄半班碑阙駁蚌步隊慘棘讒擠城郛疵瘕寸補村潑擔輿大西洋德望滴羞蹀躞栮脯發俏風殿分功高鳥郭邑很恣滑人回禀賤穢攪離家庭婦女妓弟解寃旌崇九坎款昵老湯靈幡陸徑眄視謬亂木盧凝玩滂澤岒峨前方窮忽柔條阮貂換酒散收扇馬十行诏樞秘說聽所自讨要天地主貼納鐵杉頭號文科午陰飨殿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