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顯示吉兇的雲氣和每月的朔日。《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挈壺宣夜,辯氣朔於 靈臺 。” 李善 注:“《周禮·夏官》曰:‘挈壺氏掌懸壺。’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其一曰宣夜。’ 鄭氏 《毛詩箋》曰:‘天子有 靈臺 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左氏傳》曰:‘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雲物。’”後亦以泛指節氣,歲時。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诔》:“移氣朔兮變羅紈,白露凝兮歲将闌。”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求星辰之行,步氣朔消長,謂之綴術。”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學校》:“學歷者能算氣朔,即補博士弟子。”
"氣朔"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與哲學思想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氣"的本義
指節氣、氣候,源于古代将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二十四等份形成的二十四節氣,用以标記季節變遷、物候特征及農事安排。如《禮記·月令》載"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氣"即指自然節律變化。
"朔"的本義
指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的月相,即每月初一。引申為曆法起點,如《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朔"為推算月、年的基準。
複合詞"氣朔"
合指節氣與朔望,代表曆法推算的核心要素。漢代《太初曆》即以氣朔協調為原則,調和太陽年與朔望月的周期差異,構建陰陽合曆體系。
時間秩序的象征
"氣朔"被視為天道運行的刻度,如《舊唐書·曆志》稱"推步氣朔,以考晦朔",強調其作為規範社會時間(如祭祀、農耕)的權威依據。
天人感應的載體
古人認為氣朔異常關聯人間禍福。如《漢書·天文志》将"朔晦月見"視為災異征兆,體現"天文-人事"的宇宙觀。
曆法演進的焦點
曆代曆法改革常以修正氣朔誤差為目标。唐代僧一行《大衍曆》首創"定氣"算法,提升節氣計算的精确度,推動天文發展。
《漢語大詞典》釋"氣朔"為:
節氣與朔望。泛指曆法。
例:清王夫之《周易外傳》"氣朔既符,而分秒不失"(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944頁)。
《辭源》進一步闡釋:
古代曆法推算中,以冬至為氣始,合朔為朔始,二者為制曆根本(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www.nlc.cn/dsb_zyyfw/gj/gjzyk/)或專業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氣朔”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氣朔”指代天文曆法中的兩種自然現象:①“氣”指預示吉兇的雲氣(如《文選》中“察氣之妖祥”);②“朔”指每月初一(朔日)。兩者合稱常用于古代天文觀測和曆法推算,例如《周禮》記載的“挈壺氏掌懸壺”制度即與觀測氣朔相關。
二、古籍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辯氣朔于靈台”,李善注引《左傳》說明古人通過觀象台(靈台)觀測雲氣和朔日來記錄時令變化。唐代典籍如《史記》注疏中,也提到“算氣朔”是古代學者的必備技能。
三、延伸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氣朔”可泛指節氣與歲時(如字博緣文學網解釋),成為時間周期的代稱。需注意的是,個别資料誤将其解釋為形容氣勢的成語(如“氣勢雄偉”),這屬于現代誤讀,與古籍原義不符。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①古代天文曆法文獻(如《周禮》《左傳》相關記載);②描述皇家觀測天象的活動(如靈台觀祲);③科舉制度中的算學考核内容(見《氣朔》例句“補博士弟子”)。
建議參考高權威性古籍注疏(如李善《文選注》)或專業辭書,以區分該詞的本義與衍生義。
班荊道故抱冰公事徧愛别宅伯彊城裡人笞靳出世人出頭鳥耽悅點鬢殿岩讀記二六闆翻覆服猛傅翼附舟臯夔稷契更多管窺蠡測鶴驚徽網蕉衣角仗靜深麂眼蠲省老實溜瞅隆軌镂肌馬豆蠻民冒失明黃念佛盤躩青鬟情志栖所日出處天子冗員柔曼上坡順慈松紋宿奸素飧貪濫蹹婪兔輪圍嘴溫惠獻楚鮮腴仙嶽小材西賓習非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