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becomes customary is accepted as right] 對某些錯誤的說法或做法習慣了,反而認為它是正确的。也作“習非勝是”
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漢· 揚雄《法官·學行》
本作“習非勝是”。語本 漢 揚雄 《法言·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謂錯誤成了習慣,反以為是對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五:“名實相亂,莫矯其失,習非勝是,終古不悟,可悲矣!”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後人之於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梁啟超 《新民說》八:“ 中國 數千年來,誤此見解,習非成是。” 蔡寅 《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不幸堕此幻象之中,又復局於所處之地位,習非成是,破觚為圓,粉飾廻護,幻以生幻。”
“習非成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析:
指對某些錯誤的行為或觀念長期習慣後,反而将其當作正确的标準。該成語強調錯誤認知因重複而合理化,具有貶義色彩。
最早見于西漢揚雄的《法言·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部分資料提到《左傳·宣公十五年》,但主流文獻均以揚雄著作為源。
成語警示人們避免因長期接觸錯誤而混淆是非,需保持清醒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法言·學行》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習非成是這個詞是由“習”、“非”、“成”和“是”四個漢字組成的。它的意思是人們錯誤地相信了錯誤的事情,或者是人們堅持錯誤的觀點而不願意改變。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固執、執拗或錯誤地堅持某種觀念。
習(ㄒI / 丿一丿一一丨):部首為“丿”,總筆畫數為5。
非(ㄈ|):部首為“非”,總筆畫數為8。
成(ㄔIㄥ / 一一丨):部首為“⺅”,總筆畫數為6。
是(ㄓ):部首為“口”,總筆畫數為9。
習非成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原文是“習者成之,非者希之,以其非也成之。”意思是通過習慣而形成的觀點,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觀點。
習非成是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習非成是”。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習非成是這個詞可以寫成“習非成是”、 “習非爲是”或者“習非爲成”等。
他一直堅持他的觀點,可惜他所堅持的是習非成是。
習慣、成見、誤解
固執、執拗、鑽牛角尖
開明、明理、明辨是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