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 灵臺 。” 李善 注:“《周礼·夏官》曰:‘挈壶氏掌悬壶。’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其一曰宣夜。’ 郑氏 《毛诗笺》曰:‘天子有 灵臺 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云物。’”后亦以泛指节气,岁时。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移气朔兮变罗紈,白露凝兮岁将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求星辰之行,步气朔消长,谓之缀术。”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学歷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
“气朔”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气朔”指代天文历法中的两种自然现象:①“气”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如《文选》中“察气之妖祥”);②“朔”指每月初一(朔日)。两者合称常用于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例如《周礼》记载的“挈壶氏掌悬壶”制度即与观测气朔相关。
二、古籍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辩气朔于灵台”,李善注引《左传》说明古人通过观象台(灵台)观测云气和朔日来记录时令变化。唐代典籍如《史记》注疏中,也提到“算气朔”是古代学者的必备技能。
三、延伸含义 在部分文献中,“气朔”可泛指节气与岁时(如字博缘文学网解释),成为时间周期的代称。需注意的是,个别资料误将其解释为形容气势的成语(如“气势雄伟”),这属于现代误读,与古籍原义不符。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①古代天文历法文献(如《周礼》《左传》相关记载);②描述皇家观测天象的活动(如灵台观祲);③科举制度中的算学考核内容(见《气朔》例句“补博士弟子”)。
建议参考高权威性古籍注疏(如李善《文选注》)或专业辞书,以区分该词的本义与衍生义。
气朔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气指气息、能量,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的日子。综合起来,气朔指的是一个月初的气息或能量。
气字的部首是气(气+3),朔字的部首是月(⺆+5)。气字的总笔画数为4,朔字的总笔画数为10。
气朔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气来推断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所以将一个月初的气息或能量称为气朔。在繁体字中,气朔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气字的形状是两个并列的“气”字,表示气息运动。而朔字则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部是月字的形状,下方是示意朔日的手的形状。
1. 他在每个月的气朔时都会进行冥想来平衡自己的能量。
2. 农历每个月初一是气朔日,人们会在那天进行祭祀活动。
气度、气魄、朔方、月朔
气象、气息、气势、元气
黑暗、虚弱、无气息、失望
白棓伴读保伍扁桃鄙悖毕竟查清偨池摧藏大官人大航的对俸券凤楹丰中干办公事冈底斯山脉隔并归途过山跳和味红皮书荒阙幻演滑石荐举奸由佳种计念集苑集枯钧絃鲲鲍刳心揽胜量力而行亮头陵居离闲盲人骑瞎马迷合腻云疋夫起讲磬钟祁僮求告穰田三三两两少先队员少友售货员顺事私图通阶脱卯瓦殶吴亭下插定闲祀小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