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 灵臺 。” 李善 注:“《周礼·夏官》曰:‘挈壶氏掌悬壶。’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其一曰宣夜。’ 郑氏 《毛诗笺》曰:‘天子有 灵臺 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云物。’”后亦以泛指节气,岁时。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移气朔兮变罗紈,白露凝兮岁将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求星辰之行,步气朔消长,谓之缀术。”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学歷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
"气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哲学思想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气"的本义
指节气、气候,源于古代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标记季节变迁、物候特征及农事安排。如《礼记·月令》载"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气"即指自然节律变化。
"朔"的本义
指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的月相,即每月初一。引申为历法起点,如《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朔"为推算月、年的基准。
复合词"气朔"
合指节气与朔望,代表历法推算的核心要素。汉代《太初历》即以气朔协调为原则,调和太阳年与朔望月的周期差异,构建阴阳合历体系。
时间秩序的象征
"气朔"被视为天道运行的刻度,如《旧唐书·历志》称"推步气朔,以考晦朔",强调其作为规范社会时间(如祭祀、农耕)的权威依据。
天人感应的载体
古人认为气朔异常关联人间祸福。如《汉书·天文志》将"朔晦月见"视为灾异征兆,体现"天文-人事"的宇宙观。
历法演进的焦点
历代历法改革常以修正气朔误差为目标。唐代僧一行《大衍历》首创"定气"算法,提升节气计算的精确度,推动天文发展。
《汉语大词典》释"气朔"为:
节气与朔望。泛指历法。
例: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气朔既符,而分秒不失"(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944页)。
《辞源》进一步阐释:
古代历法推算中,以冬至为气始,合朔为朔始,二者为制历根本(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http://www.nlc.cn/dsb_zyyfw/gj/gjzyk/)或专业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气朔”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气朔”指代天文历法中的两种自然现象:①“气”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如《文选》中“察气之妖祥”);②“朔”指每月初一(朔日)。两者合称常用于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例如《周礼》记载的“挈壶氏掌悬壶”制度即与观测气朔相关。
二、古籍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辩气朔于灵台”,李善注引《左传》说明古人通过观象台(灵台)观测云气和朔日来记录时令变化。唐代典籍如《史记》注疏中,也提到“算气朔”是古代学者的必备技能。
三、延伸含义 在部分文献中,“气朔”可泛指节气与岁时(如字博缘文学网解释),成为时间周期的代称。需注意的是,个别资料误将其解释为形容气势的成语(如“气势雄伟”),这属于现代误读,与古籍原义不符。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①古代天文历法文献(如《周礼》《左传》相关记载);②描述皇家观测天象的活动(如灵台观祲);③科举制度中的算学考核内容(见《气朔》例句“补博士弟子”)。
建议参考高权威性古籍注疏(如李善《文选注》)或专业辞书,以区分该词的本义与衍生义。
哀吊白榻被筩笔语伯姜簿厅差除成说打交道大酒大肉迭继芳兰当门,不得不锄贩佣飞熊夫差赋租高不成低不就遘奸裹脚条子故山古仪混入忽其皎茁戟楯金采镜恕靖退金罍宽泛蜡沈连兵犂祁沦湑瞀瘛扪虱而言免丁钱悯恸谋首潜移切刻轻工业部清散圣慈神女适生嗜玩疏放岁日泰折条施挺杖题醒透亮儿托伏瓦殶崴子狎慢小萝卜恓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