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 唐 時 日本 國王的自稱。《隋書·東夷傳·倭國》:“ 大業 三年,其王 多利思比孤 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雲雲。”參見“ 日沒處天子 ”。
“日出處天子”是隋唐時期日本統治者對外使用的自稱,主要出現在外交文書中,體現了當時日本的政治與文化意識。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
該詞源自日本推古天皇時期(593-628年)聖德太子派遣使節至隋朝的國書,其中寫道:“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裡的“日出處”指日本(東方日出之地),“日沒處”則指中國(西方日落之地),試圖以地理象征表達兩國對等地位。
曆史背景
隋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希望通過學習中國制度和文化強化自身統治,但又不願以藩屬國身份示弱。因此,在國書中采用“天子”稱號,挑戰了中國傳統的“華夷秩序”。
隋朝的反應
隋炀帝對此稱呼極為不滿,認為日本“無禮”,并下令“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這表明中國朝廷堅持“天朝上國”觀念,拒絕接受對等外交表述。
文化政治意圖
日本使用此稱號有兩層含義:
後續影響
盡管引發外交摩擦,此舉仍促進了中日交流。日本後續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學習制度與佛法,同時逐漸形成“日出之國”的自我認同,這一概念後來演變為日本國名“日本”的由來。
《日出處天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日出之時出現的天子,泛指極其輝煌盛大的事物或狀況。
《日出處天子》的拆分部首是日(日)和天(一)。
《日出處天子》共有總共16畫。
《日出處天子》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成公二年》:“晉有雕人者,其技多成人物。有朝廷之事,則臨日出而設之,故謂之‘日出處天子’。”原本是用來形容雕工在日出之時完成的作品非常優秀。
《日出處天子》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是“日齣處天子”,字體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的演講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直像是日出處天子。
2. 這個公司的發展勢頭迅猛,業績每年都像是日出處天子,令人矚目。
日光、日薄,天子龍锺,出類拔萃等。
光輝奪目、氣勢磅礴。
夜幕降臨、黯淡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