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未開化的少數民族。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榛,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蠻民”是中國古代對文化程度較低或未開化民族的統稱,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該詞泛指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特指那些在文化、禮儀上與中原文明存在差異的群體。古人常用“蠻民”形容缺乏文明教化、行為粗犷的人群。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以此描述原始部落的狀态:“雖狀極狉榛,未有衣服、宮室、文字……”。
曆史起源
該詞源于古代中原文明對周邊民族的認知差異。早期華夏族群将黃河流域以外的部落(如南方的荊楚、北方的遊牧民族)視為“蠻”,認為其社會發展滞後。例如,夏商時期将周邊分為“五服”,其中“蠻”位于較邊緣的“要服”區域。
使用場景
現代視角
從曆史學角度看,“蠻民”反映的是古代中原中心論的視角。實際上,這些群體(如南蠻、北蠻)在遷徙中與華夏族融合,部分成為漢族成員,另一些則發展為苗、瑤、蒙古等少數民族。
注意:該詞在現代使用可能涉及文化偏見,建議根據具體語境謹慎選擇表述。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可參考《漢文學史綱要》及相關民族史研究。
《蠻民》是一個漢字詞彙,指代原始部落或未開化的民族或人群。通常用來形容文化水平低下、野蠻或未受文明社會影響的人。
《蠻民》的部首是虍(hū),總共有12個筆畫。
《蠻民》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觀念,用來形容與中央王國(指中國)文化和規範有所差異的外族群體,尤其是與漢族文明有分歧的少數民族。
《蠻民》
在古代,漢字《蠻民》的寫法為「蠻民」。
1. 這個地區的人們生活簡單粗糙,被稱為蠻民。
2. 他們的行為舉止很不文明,真是一群蠻民。
1. 蠻族:指原始部落或未開化的民族。
2. 蠻荒:指荒蕪、未經開墾的地區。
3. 蠻橫:形容行為粗暴、無禮。
1. 野蠻:指文明程度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的狀态。
2. 殘暴:指行為兇殘、野蠻,毫無人性。
1. 文明:指有良好道德和行為規範,受過教育的社會。
2. 開化:指文明、成熟、進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