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素飱 ”。謂無功受祿,不勞而食。《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毛 傳:“熟食曰飧。” 陸德明 釋文:“飧,素門反。《字林》雲:水澆飯也。”《三國志·蜀志·郤正傳》:“雖時獻一策,偶進一言,釋彼官責,慰此素飱。” 宋 蘇轼 《辭免起居舍人第一狀》:“願回虛授之恩,庶免素飱之愧。” 明 張居正 《考滿謝手敕加恩疏》:“不稼不耕,久已被素飱之刺;非勳非戚,乃冒膺詔祿之恩。”
“素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引用古籍時。其核心意義與“屍位素餐”相近,但更強調“受祿”與“無勞”的對比。
“素飧”通過古典文獻傳遞了古代社會對公平勞動的價值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批判或自謙的用法。
素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素和飧。
素:由⺜(糸)和一(丨)組成,共有7畫。 飧:由飠(饣)和巺(又)組成,共有9畫。
素飧是由古代文人吟詠的詩句“素飧不厭精”中提取而來。詩句的意思是指淡而清淡的飯食不會令人厭倦。後人将這個詞組用來形容簡單清淡的飯菜。
素飧的繁體字為「素飧」,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據了解,素飧這個詞在古代常用的寫法為「粼飧」。
1. 他平時飲食清淡,喜歡吃素飧。 2. 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着簡單的素飧。
素飧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搭配。一些常見的組詞有:
1. 素飧不厭精
2. 素飧簡主義
3. 素飧小酌
4. 素飧素餐
清淡、素菜、素齋
重口味、肉食、油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