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堯 時隱士 許由 的别稱。後亦泛指隱士。 金 段克己 《歲己酉春正月張漢臣下世因作古意》詩之二:“世無棄瓢翁,軒輊定誰説。”亦稱“ 棄瓢叟 ”。 明 石珤 《登封龍山賦》:“地存畫卦之臺,巖有棄瓢之叟。”參見“ 棄瓢 ”。
“棄瓢翁”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來源于曆史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棄瓢翁”原指堯時代的隱士許由,後泛指隱士群體。該詞源自許由因拒絕接受堯的禅讓而隱居,并抛擲飲具(瓢)以示與世俗決裂的典故。
該詞不僅指許由本人,也衍生為隱逸文化的象征,代表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
部分解釋(如“放下過去重新開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結合古典文獻理解其本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高士傳》等典籍。
《棄瓢翁》這個詞意指一個人放棄某種利益或者追求,心态悠閑,不再計較得失,以達到心靈自由的境界。
《棄瓢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瓦、羊、人,共計12個筆畫。
《棄瓢翁》的來源源自于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個貧窮的老人,他将自己的瓢扔掉了,隻身上山修行。瓢扔了,意思就是他舍棄了世俗的物質之慮,解除了内心的桎梏,以追求内心的甯靜和自由。
《棄瓢翁》的繁體字轉寫為《棄瓢翁》。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古時候《棄瓢翁》的寫法為「舍物之慮,去計求也。已,猶去也」。
他經曆了失敗後,徹底領悟了《棄瓢翁》的哲理,脫離了功利的追求,過上了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棄情、棄世、瓢潑、瓢蟲、瓢箪飄雪、翁主、翁廟
舍得,放下,舍棄,離棄
執著,貪婪,固執,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