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rying pole;shoulder-pole] 扁圓長條形挑、擡物品的竹木用具
一種扁而長的挑物工具。用竹或木制成。《古尊宿語錄·佛眼普說語錄》:“一似村裡人把扁擔共上将軍鬭,我者裡七事隨身,手中是 關羽 八十斤刀,他便把扁擔劈頭打一棒。”《水浒傳》第九七回:“忽見崖畔林中走出一個樵者,腰插斧柯,将扁擔做個拐杖,一步一步捉腳兒走上崖來。”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單刀扁擔在大街上決鬥本來不算回事。”
“扁擔”是傳統農具和日常用具,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扁擔是用竹或木制成的扁圓長條形工具,主要用于挑、擡物品。材質分為木制(如雜木)和竹制兩種,形狀多為直挺的“一”字形,也有兩頭上翹的“月牙形”翹扁擔,後者挑物更省力但需技巧操作。
讀音為biǎn dan(“擔”讀輕聲),作名詞使用,屬于生産生活常見詞彙。
成語“扁擔”比喻兩人共同分擔責任,如“扁擔精神”體現團結協作。例句:“父母是扁擔,重擔挑兩肩”()。
文獻記載中,《儒林外史》《水浒傳》等均提及扁擔的日常使用場景,印證其曆史普及性。
《扁擔》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指代一種用于搬運重物的工具。它由兩根木杆組成,一端放在肩膀上,另一端橫在兩根木杆之間,用于支撐和平衡重物,方便搬運的工作。
段落2:部首和筆畫《扁擔》的部首是手部,“手”字既是部首也是一個字,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扁擔》共有10個筆畫。
段落3:來源和繁體寫法《扁擔》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扁的寫法為「扁」,擔的寫法為「擔」。
段落4:古時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扁擔的寫法為「釆」加上「扌」,這很好地描述了扁擔的形狀和用途。例句如下:
古時候,農民們經常用扁擔搬運貨物。
段落5: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扁擔》相關的組詞有:扁擔車、扁擔架、扁擔杆等。近義詞包括:木杠、木扛等。反義詞則可以是:輕便、無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