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ad]∶俗稱癞蛤蟆,兩栖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能分泌粘液,吃昆蟲、蝸牛等小動物
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後漢書·張衡傳》
(2) [the moon]∶指月球,因為傳說月亮裡有三條腿的蟾蜍
亦作“ 蟾蠩 ”。亦作“ 蟾諸 ”。1.兩栖動物。俗稱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綠色,有大小疙瘩。耳後腺和皮膚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藥。《淮南子·原道訓》:“夫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鼠,蟾蠩捕蚤。” 漢 張衡 《西京賦》:“蟾蜍與龜,水人弄蛇。” 清 趙翼 《嶺南物産圖》詩:“蛤蚧脰能鳴,蟾蜍眉有毒。”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 徐啟新 ﹞為子延師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間人多食蛙者,然必從市中買之。 啟新 以蟾諸類蛙,而堦下頗夥,即命童子取以供師。”
(2).《後漢書·天文志上》“言其時星辰之變” 南朝 梁 劉昭 注:“ 羿 請無死之藥於 西王母 , 姮娥 竊之以奔月…… 姮娥 遂託身于月,是為蟾蠩。”後用為月亮的代稱。 唐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詩之二:“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明 劉基 《水龍吟·夜聞銅瓶湯響作》詞:“玉釭開盡丹葩,畫簷深宿蟾蜍影。” 清 金農 《東岡卧病》詩:“蟾蜍兩歲照秋林,忽忽奚堪百感侵。”
(3).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風地動儀上的部件。《後漢書·張衡傳》:“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銜之。”(2)古建築的承溜裝置。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洧水》:“舊引 綏水 南入塋域而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3)硯滴或硯台。《西京雜記》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盛書滴。” 唐 常衮 《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詩:“綴簾金翡翠,賜硯玉蟾蜍。” 清 趙翼 《汪水雲硯歌》:“想當搦管濡墨時,蟾蜍滴淚和墨硯淋漓。”(4)舊俗點綴端陽節景的五毒制品之一。 清 陳維崧 《虞美人·端午閨詞》詞:“靈符颭上香雲膩。繡虎釵頭睡,守宮蜥蜴粉蟾蜍,還剩玄綃半撚裹蜘蛛。”
“蟾蜍”是一個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兩栖動物
蟾蜍屬于無尾目蟾蜍科,俗稱“癞蛤蟆”或“蛤蟆”,外形特征包括皮膚粗糙、布滿毒腺疙瘩,能分泌白色毒液(即蟾酥),對捕食昆蟲、蝸牛等害蟲有重要作用,因此被視為農業益蟲。我國常見種類有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其皮膚滲透性強且缺乏保護結構,對環境變化敏感,被稱為生态“風向标”。
生活習性
晝伏夜出,常栖息于陰暗潮濕處(如石縫、草叢),冬季多在水底淤泥或陸上泥土中越冬。從科學分類看,所有蟾蜍均屬蛙類,但并非所有蛙都是蟾蜍。
月亮的代稱
古代傳說中,月亮上有三足蟾蜍,因此“蟾蜍”常被用作月亮的别稱,如“蟾宮”等。這一意象廣泛出現在詩詞和神話中。
器物與藝術形象
蟾蜍造型常出現在古建築(如承溜裝置)、文房用具(如硯台)及儀器(如張衡地動儀)中,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
蟾蜍分泌的蟾酥和蛻下的蟾衣是珍貴中藥材,用于解毒、消腫等,屬我國緊缺藥材資源。其經濟價值使蟾蜍被稱為“蟾寶”。
以上内容綜合了生物學、文化及藥用角度的解釋,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可參考相關權威網頁(如、3、4)。
《蟾蜍》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類生活在水邊、通常有濕潤光滑皮膚的兩栖動物。蟾蜍在夜間活動,在春季常常會聚集在水邊或濕地,發出鳴叫聲吸引異性交配。
《蟾蜍》這個詞由部首組成,部首分别是蟲和虍。其筆畫總數為27劃。
《蟾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蟲”和“虍”相組合而成。在繁體中,蟾蜍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蟾蜍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古代人們使用象形文字來表達事物,所以蟾蜍的字形更加接近蟾蜍的形态。具體的寫法可參考古代文字學研究資料。
1. 濕地裡的蟾蜍在夜晚發出了清脆的鳴叫聲。
2. 孩子們在池塘邊尋找着蟾蜍的身影。
蟾蜍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
1. 蟾蜍王:指蟾蜍中較大、較強壯的個體。
2. 蟾蜍精:傳說中的一種有妖力的蟾蜍。
3. 蟾蜍眼:形容人或動物的眼睛充血或紅腫時,像蟾蜍的眼睛。
近義詞:青蛙、田雞
反義詞:昆蟲、大型哺乳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