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深秋。指農曆九月。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紵曲》之一:“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 唐 韓愈 《鳴雁》詩:“嗷嗷鳴雁鳴且飛,窮秋南去春北歸。” 宋 秦觀 《浣溪沙》詞:“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清 蔣士铨 《桂林霜·移帳》:“窮秋纔換小陽春,盻不見梅花信。”
“窮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深秋或晚秋,即農曆九月。字面中“窮”有“盡、終極”之意,故“窮秋”特指秋季的末尾階段,接近冬季的時節。
蕭瑟寂寥的意境
常與枯黃荷葉、北風霜降、雁群南飛等意象關聯,如鮑照《代白紵曲》中“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韓愈《鳴雁》中“窮秋南去春北歸”,均通過自然景象凸顯深秋的蒼涼感。
情感投射
可隱喻人生境遇的孤寂或環境的貧乏無趣,如秦觀《浣溪沙》中“曉陰無賴似窮秋”,将天氣的陰沉與心境的蕭索相呼應。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提到的“枯燥貧乏”)實為引申義,核心仍以時間指向(深秋)為基礎。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意象理解。
窮秋(qióng qiū)是一個成語,意為窮困的秋天或貧瘠的秋季。它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窮"包含了"穴"和"工"兩個部首;第二個字"秋"則由"禾"和"火"兩個部首組成。在書寫上,窮字有9劃,秋字有9劃。
窮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賈誼傳》中。在古代,由于農耕的生活方式,秋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節,農民們靠豐收來度過寒冷的冬天。若秋天收成不好,那麼農民們将會面臨貧困和艱難的時刻。因此,窮秋這個詞用來形容物質貧乏或困境中的秋季。
至于繁體字形,窮秋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窮秋也不例外。古時候寫窮字時,"穴"部分的下方會寫成"八"字形,與現在的"?"相似。而秋字在古代書寫時,"禾"和"火"兩個部首也略有不同,火的形狀更加清晰。
1. 這個農民家庭今年遭受了不幸的事故,面臨窮秋的困境。 2. 在窮秋的時候,他們靠着節衣縮食勉強維持生計。
組詞:窮困、窮苦、秋天、秋季。
近義詞:貧困、困頓、貧乏。
反義詞:豐收、富裕、春天、夏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