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垂的冰柱。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流滴垂冰,緣霤承隅。” 南朝 梁 庾肩吾 《同蕭左丞詠摘梅花》詩:“垂冰溜玉手,含刺罥春腰。”
垂冰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冰柱、冰淩等因低溫凝結後垂直懸挂的自然現象。
示例場景:
屋檐滴水成冰形成的“冰溜子”、寒冷地區瀑布凍結的冰挂。
出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垂”釋為“物體一端向下懸挂”,“冰”指“水凝結成的固體”,二者組合描述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懸垂冰體。
特指凍雨(Freezing Rain)接觸地表後瞬間凍結,在物體表面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層,屬災害性天氣現象。
形成條件:
空中雨滴以液态下落,接觸低于0℃的物體表面(如電線、樹枝)時迅速結冰,形成包裹物體的冰殼。
權威定義:
中國氣象局《大氣科學名詞》将“垂冰”列為凍雨災害的術語,強調其“覆蓋附着、增加承重”的特性。
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亦收錄兩義,注明後者屬專業用法。
參考資料來源:
“垂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下垂的冰柱,拼音為“chuí bīng”。其字面意義是冰柱向下懸挂的形态,常用來形容冬季屋檐、樹枝等處的冰淩。
字義分解
文學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原始釋義。
熬磨扁擔社标點比翼辰告寵重揣合出品粗虜惇懿堕驢芳苓房契負疾富麗堂皇輔樞鲠正光麗皈投國文孤聖赫詐鴻渚截串叽叽饑困骥馬警勉靜談就班絶學隽雅窭人籠鞭鸾鳳露潔麓原磨牛千古獨步欠事黔烝齊偕如蟻慕膻掃掩時彥收虜漱澣驷駵絲綫歲暮索馬裡岧嶢題諱剔牙松畏懦帷軒文始污道歊塵蝦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