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rrow]∶一種軟而富含各種血細胞的結締組織,占據大多數骨的骨髓腔和網眼部分
(2) [wealth]∶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勞動果實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清· 黃宗羲《原君》
(1).骨腔内的膏狀物質。《素問·生氣通天論》:“筋脈和同,骨髓堅固。”《韓非子·喻老》:“ 扁鵲 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楊朔 《大旗》:“捐稅越發加重,壓得他直不起腰,骨髓差不多都被壓榨出來。”
(2).指内心深處。《史記·秦本紀》:“ 文公 夫人, 秦 女也,為 秦 三囚将請曰:‘ 繆公 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唐 張鷟 《遊仙窟》:“所恨别易會難,去留乖隔,王事有限,不敢稽停;每一尋思,痛深骨髓。” 魯迅 《僞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現在的文人雖然改著了洋服,而骨髓裡卻還埋着老祖宗。”
(3).比喻詩、文等的核心;精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雖復輕采毛髮,深極骨髓。” 宋 俞文豹 《吹劍錄》:“諸賢長章大篇,累百十首,惟 劉改之 一首,道出其骨髓。”《朱子語類》卷一百:“ 康節 之學,其骨髓在《皇極經世》,其花草便是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辰翁 之評 杜 也,不識 杜 之大家數,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而點綴其尖新儁冷,單詞隻字以為得 杜 骨髓:此所謂一知半解也。” 張天翼 《清明時節》七:“ 錢南園 的書法了不起,隻是很難學:要像 謝老師 這麼臨得了他的骨髓的怕沒有第二個。”
骨髓是存在于骨骼内部的柔軟組織,是人體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以下從結構、功能及醫學意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紅骨髓
主要分布于扁骨(如骨盆、胸骨、顱骨)和長骨兩端,含有大量造血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分化為紅細胞、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和血小闆。嬰幼兒時期全身骨骼均為紅骨髓,成年後僅約50%為紅骨髓。
黃骨髓
由脂肪細胞構成,常見于長骨骨幹(如股骨、胫骨)。正常情況下不參與造血,但在貧血、大出血等緊急情況下可轉化為紅骨髓以恢複造血功能。
造血作用
每天生成約2000億個血細胞,紅細胞負責氧氣運輸,白細胞參與免疫防禦,血小闆促進凝血。
免疫調控
B淋巴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熟,T淋巴細胞前體也從骨髓遷移至胸腺分化。
礦物質儲存
儲存鐵、鈣等元素,為血細胞生成提供原料。
疾病關聯
骨髓移植
用于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等,通過替換患者病變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重建健康造血系統。捐獻者需進行HLA配型,成功率與匹配度密切相關。
若需更專業的醫學解析,建議咨詢血液科醫師或查閱權威解剖學文獻。
骨髓,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具有深刻的意義和豐富的内涵。它是指人體骨骼中間的柔軟物質,是生命的源泉和造血器官。
骨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骨(gǔ)和髟(biāo),總共有11個筆畫。
骨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繁體字的寫法為「骨髓」,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骨髓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緻。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時寫作「骨髓」的部分字形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發音相同。
1. 骨髓是人體内重要的造血器官。
2. 他的骨髓被捐獻,挽救了其他患者的生命。
與骨髓相關的詞彙有骨髓炎、骨髓移植、骨髓抽吸等。
骨髓的近義詞有骨沫、骨脂等。
骨髓的反義詞是骨質,指的是骨骼組織中硬而堅實的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