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苦伶仃的人。《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唐 劉商 《吊從甥》詩:“日晚河邊訪惸獨,衰柳寒蕪繞茅屋。”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斯亦養惸獨助孝悌之風也。” 清 劉大櫆 《祭左和中文》:“念餘之齟齬於世兮,塊惸獨而無鄰。”
“惸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茕獨”,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拼音:qióng dú
釋義:指孤苦無依的人,或形容孤獨無靠的狀态。
《詩經·小雅·正月》
“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富人尚可自保,可憐這些孤苦之人。)
宋代範仲淹《上執政書》
“斯亦養惸獨,助孝悌之風也。”
(通過撫恤孤苦之人,弘揚孝悌的社會風氣。)
清代劉大櫆《祭左和中文》
“塊惸獨而無鄰。”
(孤獨無依,身邊沒有可依靠的人。)
“惸”是“茕”的異體字,二者通用,現代規範寫法為“茕獨”。
例如《尚書·洪範》中“無虐茕獨”,即強調不可欺壓孤苦之人。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曆史文獻中。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茕獨”這一規範寫法。
《惸獨》(qióng dú)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心中空虛孤獨”。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内心深處感到寂寞、空虛和孤獨,缺乏安慰和溫暖。
《惸獨》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犬”。其中,“心”是常用的意符部首,表示與心髒相關的意義,也可引申為内心、情感等;“犬”是表示與狗相關的意符部首。
《惸獨》一共包含12個筆畫,其中“心”部3畫,“犬”部2畫,“惸”字本身9畫。
《惸獨》是漢語詞彙,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文獻中,如《莊子·養生主》就提到了“虛而受影,情而存惸獨”。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詩歌、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
在繁體字中,《惸獨》的寫法為 「慟獨」。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惸獨》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莊子·養生主》中的“情而存惸獨”可以寫成“情而存窮獨”,意思相同,隻是字形和書寫方式有所變化。
1. 我在異國他鄉感到了惸獨的孤獨。
2. 他的歌聲中傳遞着一種深沉的惸獨情感。
1. 惸獨孤零:形容一個人處境困難,感到極度孤獨和無助的狀态。
2. 惸獨無依:形容内心深處感到無法依靠和寄托,極度空虛和孤獨。
1. 孤獨:表示處于獨自無伴、與人隔離的狀态。
2. 寂寞:表示内心空虛、缺乏情感交流和陪伴的狀态。
1. 快樂:表示心情愉悅、充滿幸福感的狀态。
2. 充實:表示内心充滿滿足感和有意義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