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苦伶仃的人。《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唐 劉商 《吊從甥》詩:“日晚河邊訪惸獨,衰柳寒蕪繞茅屋。”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斯亦養惸獨助孝悌之風也。” 清 劉大櫆 《祭左和中文》:“念餘之齟齬於世兮,塊惸獨而無鄰。”
“惸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與字形結構
“惸獨”讀作qióng dú,由“惸”與“獨”二字組成。其中,“惸”同“茕”,《漢語大詞典》注其本義為“無兄弟或孤獨無依貌”;“獨”則指孤立無伴,二者結合強化了“孤苦無依”的語義。
釋義與文獻出處
該詞多指孤寡無依之人,尤指失去親屬或缺乏社會支持的弱勢群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老而無子曰獨”,《詩經·小雅·正月》亦載“哿矣富人,哀此惸獨”,均以“惸獨”代指困苦無告者。
文化意涵與用法
“惸獨”在古代文學中承載了儒家“仁政”思想,常與“鳏寡”連用(如“鳏寡惸獨”),成為統治者需撫恤的群體代稱。如《周禮·秋官·大司寇》規定“惸獨老幼”應受特殊照顧,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弱勢者的倫理關懷。
近現代用法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惸獨”因字形複雜漸被“茕獨”替代,但仍保留于研究古代文獻的學術領域。如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解析《詩經》時,仍沿用此詞以存古義。
參考資料:
“惸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茕獨”,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拼音:qióng dú
釋義:指孤苦無依的人,或形容孤獨無靠的狀态。
《詩經·小雅·正月》
“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富人尚可自保,可憐這些孤苦之人。)
宋代範仲淹《上執政書》
“斯亦養惸獨,助孝悌之風也。”
(通過撫恤孤苦之人,弘揚孝悌的社會風氣。)
清代劉大櫆《祭左和中文》
“塊惸獨而無鄰。”
(孤獨無依,身邊沒有可依靠的人。)
“惸”是“茕”的異體字,二者通用,現代規範寫法為“茕獨”。
例如《尚書·洪範》中“無虐茕獨”,即強調不可欺壓孤苦之人。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曆史文獻中。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茕獨”這一規範寫法。
白手幫腔博物院薄曉钗镮抄數車欄赪鱗充庭鹑鴽處身爨下電視發射塔凍剝剝都根主兒恩借風會豐榮軌模蚝田華不再揚換鵝群活茬赍志而沒均和軍校君子觞客訴藍寶石理窟貿理門頰靡盬迷關密拿命鋪甯平搦管齊備輕桡親熟歧視傷天害理神蓋沈悫侍丁逝鳥師田鼠蹊孫遁特奏名鐵臂通傥完趙蛙蚓殟殁問牛知馬誤計無霜期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