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苦伶仃的人。《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唐 刘商 《吊从甥》诗:“日晚河边访惸独,衰柳寒芜绕茅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斯亦养惸独助孝悌之风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念余之齟齬於世兮,块惸独而无邻。”
“惸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读音与字形结构
“惸独”读作qióng dú,由“惸”与“独”二字组成。其中,“惸”同“茕”,《汉语大词典》注其本义为“无兄弟或孤独无依貌”;“独”则指孤立无伴,二者结合强化了“孤苦无依”的语义。
释义与文献出处
该词多指孤寡无依之人,尤指失去亲属或缺乏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老而无子曰独”,《诗经·小雅·正月》亦载“哿矣富人,哀此惸独”,均以“惸独”代指困苦无告者。
文化意涵与用法
“惸独”在古代文学中承载了儒家“仁政”思想,常与“鳏寡”连用(如“鳏寡惸独”),成为统治者需抚恤的群体代称。如《周礼·秋官·大司寇》规定“惸独老幼”应受特殊照顾,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弱势者的伦理关怀。
近现代用法与演变
现代汉语中,“惸独”因字形复杂渐被“茕独”替代,但仍保留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术领域。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解析《诗经》时,仍沿用此词以存古义。
参考资料:
“惸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茕独”,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拼音:qióng dú
释义:指孤苦无依的人,或形容孤独无靠的状态。
《诗经·小雅·正月》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富人尚可自保,可怜这些孤苦之人。)
宋代范仲淹《上执政书》
“斯亦养惸独,助孝悌之风也。”
(通过抚恤孤苦之人,弘扬孝悌的社会风气。)
清代刘大櫆《祭左和中文》
“块惸独而无邻。”
(孤独无依,身边没有可依靠的人。)
“惸”是“茕”的异体字,二者通用,现代规范写法为“茕独”。
例如《尚书·洪范》中“无虐茕独”,即强调不可欺压孤苦之人。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文学、历史文献中。若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茕独”这一规范写法。
报衙被窝参辟侪好长处廛野插嘴彻里至外疮家寸头东户季子副署该验感遇诗膏场綉浍革出教门光年姑表黄耆花样滑冰虺蜮互爽监閲叫吼金苏九乳钜典铠袄馈贶髡笞离歌落场黾敏暝色明翼谬宂牧羊儿募缘逆坂走丸抛扔慊吝情怨七女池苒苒塞思黑蛇粟市不豫贾四饮佗乡天蹴头役王葛王虺宛若危言谠论问禅五言排律狭窄